保育員穿「媽媽+糞便氣味」貓熊套裝!照顧、擺脫黏人幼仔

記者朱世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大貓熊「團團」和「圓圓」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可愛明星,不過你知道大陸園方是如何照顧他們的國寶熊貓嗎?《ETtoday新聞雲》採訪團隊跟隨巡護員的腳步,來到四川臥龍的保護區,探討繁殖與飼育熊貓的方式。據悉,保育人員必須先換著特製的「貓熊裝」才能與這些可愛動物親密接觸

通常在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會穿著乾淨套裝進入區域,並且利用食物轉移熊貓注意力,才能完成清潔或是剷屎的工作,否則這些頑皮傢伙可是會四處逃跑,或是黏著人不放;而大陸為了復育國寶動物,因此讓這些熊貓從小就進行「野化培訓」,保育員理所當然也就無法再以普通打扮接近牠們。

▼記者探索大陸熊貓復育方式。(圖/記者蔡紹堅攝,下同)

▲▼熊貓復育。(圖/記者蔡紹堅攝)

記者先後來到核桃坪與神樹坪基地參訪,核桃坪基地負責人何勝山部長表示,人類已經可以繁殖飼育熊貓,但是要讓熊貓的野生數量提高,放歸也是重要的工作,「我們主要就是讓人工繁殖的熊貓學習『野化』技巧。」

他表示,為了不影響熊貓野化,保育員身著的熊貓裝染上了「熊貓媽媽」和「幼仔自己的糞便」氣味,讓幼仔不會依賴人類,又能暗中受到照顧並適應野化環境。他也說,有趣的是,每位照護員都要穿上特定的熊貓服裝才不會露餡,就連東西物品都不能共用,只得用在單一熊貓身上。

▼核桃坪基地負責人何勝山部長。(圖/記者蔡紹堅攝)

▲▼熊貓復育。(圖/記者蔡紹堅攝)

保育員還在現場示範如何架設紅外線攝影機,包括拍攝角度(高度)、電池的續電力都是考量的因素之一。保育員指出,發現獸跡都要用可識別的事物當作比例尺紀錄,例如手機或錢包都可用來比對獸坑的大小。發現獸跡後必須做好海拔、日光、伴生動植物等記錄,統計後提供科學家參考。

資料顯示,自1970年代開始,大陸當局意識到熊貓數量的下降,決定開始保育熊貓。1981年,政府禁止交易熊貓皮,並於1988年設立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人們盜獵;此外,政府也和國際保育組織、動物園合作,一起為了研究熊貓復育方式擬定策略,據悉,這些淘氣單純的國寶數量每年都在穩定增長,惟有杜絕人類獵殺,才能讓這些珍貴物種得以延續傳承。

▼熊貓。(圖/記者蔡紹堅攝)

▲▼熊貓復育。(圖/記者蔡紹堅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