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全國三級警戒至7月12日,民眾大多都期望到時候可以如期解封。不過,公衛專家們考量到國外有多次解封失敗的經驗,因此提出3點建議,包含人流管制、強化清零篩查以及提升疫苗覆蓋率,透過高強度管制,隨時因應疫情變化,才能避免解封後防疫破功。
▲在三級警戒尚未解除前,民眾購買食物只能外帶。(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關於民眾最關心的「何時可以解除三級警戒」議題,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6日接受媒體人蔡詩萍廣播節目專訪,談到解封方向,他認為,台灣整體而言的確已經構成科學解封條件,但從過去的經驗來說,「不要一次把所有場域都開放」,仍建議逐步進行。
陳秀熙強調,施行解封除了可執行戴口罩及社交距離外,人流控制也要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為三級警戒戶外的限制人數為10人,二級卻是500人,落差相當大,此時可選擇中間值,像是調整到100人左右,緩步實行;另外,他表示,也可以使用「陰性證明」的方法進行管控,像是大眾運輸可讓欲乘車者出示「檢測陰性證明」,不過,希望這部分是免費的,證明可由具有公信力的主管機關發放。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歐美以及日本去年都曾出現解封後破功的狀況,台灣若想解封,除了提高疫苗覆蓋率之外,也要重視「清零篩查」,如果出現小規模群聚感染,中央和地方必須合作篩檢、進行居家隔離,才能避免熱區疫情擴散到其他區域。
▼▲台北市部分夜市自6月29日起逐步微解封,逛街人潮也增加了。
而對於7月12日是否能夠解封或降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透露正在研議相關開放作為,6日他再度表示,目前很多縣市疫情相對穩定,雙北熱區個案數也逐漸減少,幾個比較熱的點,經過大規模篩檢和匡列隔離,現在也相對安全,因此希望7月12日之後能有好的預防措施,加上應變能力,在高強度管制下,才能走向比較開放的路。
陳時中坦言,現在只能根據目前的疫情做判斷,最終還是要看7月12日的整體疫情情況,才能做決定,不過,基本上餐廳內用某種程度放寬,的確是正在規劃的方向;至於餐廳開放內用的程度,他表示,現在是根據原來的等級分類去做調整,當然還會有一些嚴格要求,包括距離、隔板、非公用餐具都會要求,量體溫、清消都是最基本的,一定要做得到,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做得到當然就可以,希望大家能夠及早進行相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