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金說,台灣確診人數「衝天炮地上升,跳水式地下降」。(圖/翻攝陳志金臉書)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ICU名醫陳志金表示,台灣的「致死率」5.2%,為什麼居高不下,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因為我們控制太好、太快把疫情控制下來的關係?」他認為,致死率開始下降,未必是好事,「我們只要繼續守好就好!」
陳志金25日在臉書指出,如果告訴你,台灣Covid-19的致死率將有機會快速下降到2%以下,會是好事嗎?如果英國的致死率一直停在15%,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分母」,英國民眾會罵他們的政府嗎?
陳志金說,台灣累計至9/24,確診人數1萬6176人,死亡841人,致死率是5.2%,台灣從5月份的疫情爆發,很快速在2到3個月的時間,幾乎達到「本土清零」的程度,這實在是很令世界各國稱羡的成果。
陳志金寫道,但仍然有一些人,不斷以台灣的「高致死率」,來批評台灣的防疫政策做不好,而無法好好感受,現在得來不易的「疫情平靜」;台灣的高致死率其實很多人都談過了,初期的感染者是年長、有多重慢性共病者,再加上突然的爆量,醫療能量一度無法調適;當然,也有人提到,台灣對Covid-19相關的死亡,認定比較寬鬆等等。
▼陳志金說,台灣從5月疫情爆發,很快在2到3個月的時間,幾乎達到「本土清零」,這實在是很令世界各國稱羡的成果。(圖/記者李毓康攝)
「我在這裡想提的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高致死率』,可能是因為我們控制太好、太快把疫情控制下來的關係?」陳志金表示,死亡的841人,「我們當然感到非常的難過!那是病毒的錯,但是,我們也不要否定大家對防疫的努力,我們真的控制得很好,如果不是,我們的確診人數,就不只這個數字了。」
陳志金指出,如果台灣疫情失控,確診人數爆增,雖然伴隨著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但因疫情大量擴散,就會有大量的輕症和無症狀者,如此就會讓致死率下降;這樣的致死率下降,應該不會是我們想要的吧?所以,為什麼要這個時候這麼在乎致死率沒有下降?
陳志金說,可以來看看英國,在早期疫情爆發的時候,致死率高達15.24%,比台灣還高出許多,那英國的致死率,後來是怎麼下降到1.8%的呢;2020年4月25日,英國確診15萬5000人,死亡2萬3600人,致死率15.2%;2021年9月22日,英國確診760萬人,死亡13萬6000人,致死率1.8%。
陳志金認為,看到英國這樣大幅下降的致死率,從15.2%降到1.8%,台灣不會比較欣慰的,因為在這段時間,英國死亡人數增加了11萬多人,但因確診人數增加更多——745萬人。
▼陳志金表示,現在已經9月了,不要再停留在5月的崩潰了!圖為中秋連假墾丁大街人潮。(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陳志金提到,如此巨幅的增加分母、分母比分子增加的幅度大上許多,相除之下,自然「致死率」就會下降,但是,這也意味著是疫情的失控,大量傳播的結果;所以,致死率是會下降的,代價就是巨大的「分母」,這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陳志金表示,累計至9/24,台灣確診人數1萬6176人,死亡841人,致死率是5.2%,各位可以想像,如果我們和新加坡一樣,每天確診6000人(星國一天確診1500人,台灣的人口數是星國的4倍),不用兩個星期,台灣的確診人數就可以來到8萬4000人,疫情大幅擴大,年輕人的占比就會增加;此時,台灣的「致死率」就可以下降到1~2%了,雖然可以下降到比較好看的數字,「但是,我想,這並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陳志金指出,台灣的「致死率」為什麼居高不下?這個早期的高致死率,如果要「下降」,就是得靠大量的社區傳播、大量的人被感染、大量的輕症,把分母衝大。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志金說,因為台灣的疫情控制太好了,及早框列,減少社區的大量的傳播,疫情太快平息,基數衝得不夠大,造成確診的「分母」沒有機會大幅度擴大;早期死亡的分子不變,分母又沒有大幅增加,當然死亡率就不會下降。
陳志金認為,所以這個高致死率,就是一個「採樣」的誤差,這個誤差是因為「人為」的介入造成的,「我們這種『衝天炮地上升,跳水式地下降』,也就是因為疫情早期快速獲得掌握、有效控制的結果。」
陳志金寫道,不必再去耿耿於懷那個已經過去的「致死率」為什麼還這麼高?其實,很多國家的早期「致死率」都這麼高,只是後來都被「大分母」洗下來了,台灣全民的努力,讓這個「分母」無法肆無忌憚壯大,讓這個「致死率」沒有機會被洗下來!也不是壞事!
陳志金表示,致死率開始下降,未必是好事!我們只要繼續守好就好!現在已經9月了,不要再停留在5月的崩潰了!人是要往前走的!我們繼續為防疫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