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邠如、張琦珍/台北報導
緬甸3月28日發生規模7.7強震,兩天後,東加群島再傳規模7.0地震,並一度發布海嘯警報。兩起強震接連發生,引發各界關注,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過去10天全球已發生10起規模6以上地震,包含兩起規模7以上強震,顯示已進入地震活躍期。
郭鎧紋說明,2024年全年共出現100起規模6以上地震,其中包含10起規模7以上地震,換算下來,每月平均為8起規模6以上、1起規模7以上地震。但今年「從3月21日到3月30日10天內,總共出現了10起的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包括兩起規模7的地震」,與整體背景值相比「多了3倍」。
▲過去10天全球發生10起規模6以上地震,包含緬甸強震。(圖/路透)
值得注意的是,中洋脊過去較少地震,卻也在近期出現異常活動。郭鎧紋說:「中洋脊平常地震是不多的,但是最近地震是比較頻繁地出現,特別是在冰島那附近還有很多這個規模5的地震。」郭鎧紋指出,這與板塊活動加劇有關,也可能影響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率。
至於台灣是否會受到波及?郭鎧紋表示,「台灣這幾天完全沒有動靜」,不過他提醒,地震之間的能量傳導有時可能延後顯現,「比如說西藏南邊規模7.1的地震,是發生在今年1月7日,結果兩個禮拜以後,嘉義台南才發生規模6.4的地震」,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
對於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曾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中,預測今年7月5日日本將有大地震,對此,郭鎧紋笑說:「聽起來很不科學」,他強調,日本氣象廳一直都有關注千島海溝與南海海槽的變化,也曾說「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是75%到82%」,但目前日本氣象廳並沒有特別提出「巨大地震注意的特殊警報」,他認為大家要相信「比較科學的觀測」。
郭鎧紋提醒,即便未來幾週沒有顯著地震,大家也要隨時保持警戒,例如國人特別喜歡到日本旅遊,如果是前往北海道,他建議要留意日本最近有沒有對千島海溝發出警訊,如果前往四國就要多關心南海海槽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