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的善終照護,北榮桃園分院:朝人性+多元化發展。(圖/桃榮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如何在生命最後的階段,獲得尊嚴的照護?臺北榮總桃園分院護理師劉台花表示,可以透過安寧照護的推動,讓病人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藉由醫療與心理支持,減輕痛苦並平靜迎接生命終點。
針對近期「斷食善終」受到關注,成為許多人討論的重點,也讓民眾以為「斷食」即可達成「善終」。劉台花說,斷食善終必須由病患在疾病末期主動提出,透過停止進食與飲水,讓身體自然地結束生命,不刻意加工縮短生命,避免病人在遇到失能、失智無法正確表達的狀況下被停止餵食,引發照顧倫理議題。
在台灣,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已賦予病患對於自身醫療的自主權,其中包含拒絕維生治療。該項「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選擇,是指透過導管或其他侵入性措施餵養食物與水分,如果不選擇該項並不表示不需要餵食。
然而,斷食善終是否符合此法仍需進一步討論。部分醫療機構已經在安寧照護的範圍內,提供相應的支持,如緩和醫療團隊協助患者進行症狀控制,減少脫水與飢餓帶來的不適。此外,斷食與安樂死或自殺不同,斷食善終是基於病患自主決定,不涉及外力介入,因此在倫理與法律上的考量亦有所不同。
隨著醫療進步與社會觀念的變遷,善終照護的模式將朝向更加人性化與多元化的發展。為了提供更完善的安寧照護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積極推動相關措施,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的關懷,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擁有尊嚴與選擇的權利,讓患者與家屬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都能獲得最大的安心與平靜。
而安寧照顧強調不止照顧病人的身體,也照顧病人及家屬的心理,並且涵蓋及病人往生後這段時間的遺族(喪親者)支持與關懷,即安寧療護所強調的全人、全隊、全家、全程、全社區—五全照顧,因此喪親服務與遺族關懷,已是我國安寧療護推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生死教育應從年輕時期開始,讓人們學習如何面對生命的有限性,並在生前做好心理與實際準備。唯有認識死亡,才能更珍惜生命,也才能讓「愛與被愛」的情感更深遠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