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自311大地震後,便積極推動耐震、防災。(圖/路透)
記者王佩翊/編譯
日本政府組成的專家小組在針對「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最新災害預測中指出,在最慘的情況下,將會造成29.8萬人死亡、235萬棟建築物全毀,同時導致270兆日圓(約新台幣61兆元)的經濟損失。不過報告指出,如果將現行約9成的住宅耐震化率提升至100%,就能減少約7成因強震造成的全倒建築。
南海海槽地震對策檢討工作小組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在235萬棟全倒與燒毀的建築中,有127.9萬棟是因強烈搖晃倒塌,18.8萬棟是遭海嘯摧毀,另有76.7萬棟則是因地震引發火災而被燒毀。
日本整體近年努力推動建築耐震化,使得預估數字較前幾年有所減少。而最新報告也指出,如果將現行約9成的住宅耐震化率提升至100%,就可減少因強震造成的全倒建築約7成。不僅如此,如果能全面普及感震斷電器,有望將因火災燒毀的建築棟數減半。
資料顯示,日本住宅耐震化率自2008年的約79%提升至2023年的約90%。然而,根據日本政府2014年制定的《南海海槽地震防災對策推進基本計畫》,當局原本目標在2025年前全面改善耐震性不足的住宅,但現在距離目標仍有一段差距。
這次的研究還首次將「半斷裂」的連發地震納入評估。歷史上,曾經有過南海海槽發生地震後,在一定時間後又發生規模8.0以上的強震。研究顯示,若「先發地震」導致建築損壞,而尚未修復時又發生「後發地震」,全倒的建築數量恐增加3.1萬棟。
不過,如果先發地震導致的海嘯提高居民避難意識,後發地震發生時,死亡人數可減少約5.3萬人,若提前避難,死亡人數還可再減少1.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