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生參與的業餘天文同好組成「JIST團隊」,愚人節當晚發現超新星。(圖/蔡元生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由兩岸7名業餘天文同好組成「JIST天體搜尋團隊」,在愚人節當晚利用天文望遠鏡發現一顆超新星,消息傳出振奮業餘天文界。團隊成員蔡元生表示,這顆超新星距離地球約3.8億光年,也是該團隊發現的首顆超新星,已向TNS及小行星中心通報,並獲得編號AT2025gmc。學者指出,能在全球眾多大型自動巡天系統下,第一時間捕捉到超新星,是難得的好運氣。
為了更有效率觀測宇宙,全球各地設有不少大型自動巡天系統,每隔幾天就可覆蓋整個可見天空一次。在此情況下,兩岸7位業餘天文同好組成的「JIST天體搜尋團隊」,包括永光儀器天文工程部經理蔡元生、中央大學天文所學生楊杰霖及李昱星、鄭伯良醫師、「天文魔人」葉宏毅,以及西藏北冕天文台台長陳韜、寜波天文協會名譽顧問金彰偉,在愚人節當天發現一顆超新星。
蔡元生表示,這是第一個發現超新星的跨兩岸天文同好團隊,JIST團隊在西藏北冕天文台設有口徑30公分的反射式望遠鏡加冷卻天文相機,利用遠端遙控在晴朗夜晚約可拍攝目標星系約6800個,每晚可拍數百個60秒曝光影像,再經過人工比對資料庫影像。
▲▼蔡元生(圖右)與陳韜(圖左)等業餘天文同好組成「JIST團隊」,愚人節當晚發現超新星。下圖為西藏北冕天文台。(圖/蔡元生提供)
蔡元生說明,4月1日晚上,在雙子座中MCG 3-19-20星系視野的左上方、距離地球約3.8億光年遠的NGC2407星系中發現可疑目標,經過比對小行星中心近百萬個小行星軌道後發現不是小行星,也不是已知的瞬變天體(超新星),隔天晚上再拍攝同一位置,發現目標仍然存在且亮度提升數倍,確定為新的瞬變天體(超新星),立即網路通報IAU(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瞬變天體通報與命名中心「TNS」,得到命名AT2025gmc新編號。
為了確定是否為新的超新星,蔡元生指出,4月2日當晚得到國際超新星專家、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婷琬的確認並幫忙申請光譜測量,透過光譜確認是何種天體,並在4月8日由都伯林大學三一學院測得光譜確認為Ia型超新星,TNS給予正式編號為「SN2025gmc」。
陳婷琬指出,世界上有很多大型自動巡天系統,像是ATLAS(阿特拉斯)是由美國夏威夷大學主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經費支持,設計目的是及早發現可能威脅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同時也具備發現各類天文瞬變現象(如超新星、變星、光學暫現源)能力,平均每1至2天就能覆蓋整個可見天空一次,截至目前,ATLAS已發現4598顆超新星。而超新星是一種大質量恆星生命終結時劇烈爆炸所產生的天文現象,會讓這顆星在遙遠星系中突然變得非常明亮,甚至一度比整個星系還亮,這樣爆炸能讓我們了解恆星的演化與宇宙的元素來源。
陳婷琬強調,業餘天文同好要發現一顆新的超新星,其實非常不容易,除了需要拍攝設備,長時間、有耐心的觀測與紀錄,還要具備辨識異常天體的能力,而且反應要快、能即時分析,JIST團隊竟可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超新星,是一種難得的好運氣。
▲蔡元生等7位業餘天文同好組成「JIST團隊」,愚人節當晚發現超新星(紅色箭頭處)。(圖/蔡元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