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雞肉烹煮前「別再水洗」,食藥署解釋背後原因。(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趙蔡州/綜合報導
許多人從市場買生雞肉回家,烹煮前可能都會先用清水沖洗,除去表面的髒汙,事實上「先用清水沖洗」是錯誤動作。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生雞肉上容易帶有沙門氏菌,清洗時濺起的水花可能會噴到其他食材或餐具上,反而會增加沙門氏菌感染風險。
一名女網友近日在臉書社團「家常菜」發文,困惑生雞肉烹煮前究竟該不該用水清洗,如果不清洗,她會覺得肉不太乾淨,但清洗了,又怕會出現沙門氏菌感染的問題,因此想求助廣大網友正確的作法到底是什麼,大家又會如何處理生雞肉。
貼文曝光後立刻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你的手摸過生肉,要仔細清洗再去摸其他物品比較重要,摸過生肉,然後去拿菜刀、開冰箱,都比這個嚴重」、「洗只是把灰塵沖掉而已,細菌的話,空氣中和自來水中可能比雞肉上還多,所以我覺得沒必要洗」。
也有人說,「不用洗啊,煮的時候都超過100度,早就高溫殺菌了」、「不洗,但一定要煮熟才可以」、「我都用水川燙,再用水洗後,才烹調」、「重點是飛濺的水吧,改先盛水在盆裡然後再把雞肉放進去洗,水髒再換水,多重覆幾次,這樣就不會有水噴濺到問題」。
▲食藥署表示,清洗生雞肉可能會增加病菌感染的風險。(圖/翻攝自食藥署)
衛福部食藥署也曾在臉書表示,外面買回來的魚、生雞肉先清洗再煮會比較好嗎,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是」,但清洗生雞肉可能會增加病菌感染的風險,呼籲大家「別再用清水洗生雞肉了」。
食藥署也解釋,生雞肉上易帶有沙門氏菌,清洗時濺起的水花可能會噴到其他食材或餐具上,若不慎感染,可能會導致腹瀉、發燒、腹部絞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