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告封死傳統出海口,金門烈嶼湖井頭漁民質疑國有地處分侵害生計與歷史權益。(圖/記者林名揚翻攝)
記者林名揚/金門報導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金馬辦事處於中華民國114年4月8日公告,指出烈嶼鄉紅山測段318-2地號國有土地,禁止未經許可停泊漁筏,違者將依刑法第320條第2項「竊佔罪」處理,並限行為人於4月30日前自行清除地上物,否則將由辦事處研議後續處置,包括移送法辦及追收不當得利。
該地號土地位於金門烈嶼鄉湖井頭村海岸,為當地居民長期使用之出海通道,並緊鄰早期設立之軍事蚵管哨,是過去軍管時期政府指定之合法漁民下海作業口岸。當地漁民與居民強烈質疑,該公告未考量實際使用歷史與現況,一紙封路,形同切斷居民與大海、與生計之間的連結。
據了解,自民國38年國軍退守金門後,兩岸敵對態勢使得海岸線全面列為軍事管制區,該地亦被納入軍事設施與封鎖線內。民國81年金門地區解除戰地政務後,雖陸續開放土地登記,惟部分居民因缺乏資訊、誤信自有土地無需登記、或無力負擔相關稅費而錯失登記時效,導致土地最終登錄為國有。
在地人士指出,更有部分熟知法令的特定人士,利用「四鄰證明」及「時效取得」等制度機制,將原屬社區共用或未登記的土地轉為個人所有,反觀長年實地耕作、出海的居民卻淪為法律上的「佔用者」,形同制度性剝奪。
湖井頭、東坑、雙口等村落居民呼籲,該地長期作為漁民出海與停筏通道,具有歷史脈絡與生活事實,非屬突兀侵占。此次公告將一條傳統出海路視為「國有私佔」,未與地方充分溝通即威脅移送法辦,已造成當地民眾極大恐慌與憤怒。
居民代表表示:「我們不是反對依法行政,而是希望國家理解這不只是塊地號,而是我們的生活線。這條路,過去我們祖輩每天走,現在卻說是非法,實在難以接受。」
地方社群要求主管機關暫緩執行公告,重新檢視該地實際使用狀況與歷史背景,研議保留其作為傳統通道之可能性,並建立合理、公正的土地正義處理機制,以避免歷史與人民權益在行政程序中被抹煞。
國產署金馬辦事處則透過文字回應,此次公告僅針對漁筏部分請求清除,並未限制或封鎖民眾進出該筆國有土地,國產署在配合交通部航港局中部航務中心聯合查緝當下及後續勘查,均未查找到行為人,目前也協請海岸巡協助查找。
金馬辦事處也表示,此案土地因逾登記期限無人聲請登記,經金門縣地政局於95年間依土地法第57條及金門縣無主土地代管自治條例辦理登記為國有,依目前法規,如民眾對土地是否應屬國有有疑義,僅能循司法途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