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農國小擊劍隊家長訴說孩子遭到教練性騷。(圖/記者潘姿吟攝)
記者潘姿吟、林緯平/採訪報導
牧羊人中,藏著狼的身影。當12歲女童站在緊閉的房門前,被教練指示「脫下內褲貼紮」,運動場早已不再是揮灑汗水之地,而是一座無聲的獵場。
家長懷抱期待將孩子送進體育運動體系,盼開啟未來之門。然而,當教練掌握升學與生涯決定權,當封閉環境默許暴力,當體制選擇迴避,一個孩子要付出多大勇氣,才能對權威說出一句「不」?
經數月訪談受害者、吹哨者、家長及專家學者,本專題深入檢視運動場域層出不窮的性平與暴力案件,聚焦隱形權勢暴力、制度性沈默、家長兩難與改革契機,揭露一個體制如何在縫隙中鬆動,最終成為加害者最堅固的保護傘。
隱形的獵場:權力如何侵蝕運動隊伍
台北市立農國小擊劍隊事件,是這張「權勢網」的冰山一角。
門關上的那一刻,她以為只是普通的傷害防護。她不知道,自己已走進了一張以權力編織的網。在訓練受傷後,女童A面對蕭教練指示:「鎖上門,他叫我先脫褲子。我就背對著他,把外褲和內褲都脫了。他說衣服也要撩起來,我就把衣服撩到肚臍上、胸部下...當時我的下半身是裸露的。」她遵從了,毫無懷疑。因為在她的世界裡,教練的話就是不容質疑的命令。
女童A的母親受訪時激動回憶:「蕭教練一直打電話來說小孩一定要貼紮。我問:一定要脫內褲嗎?他說『是』。我再三強調,一定要有第3者在場。」這項原則性要求,最終被教練完全無視。
▲當封閉的訓練場域助長暴力,當體制內的所有人選擇沉默。原本該是安全的運動訓練場,便淪為受害學童無處求援的「隱形獵場」。(圖/資料照)
另一名受害者女童B,年僅14歲。她描述:「蕭教練從背後抱、親臉頰、用臉磨蹭背部、叫我坐在他大腿上,撫摸大腿及摟腰,對耳朵吹氣。有次在擊劍室後的鐵櫃換衣服、上半身全裸時,教練仍闖入。」她共拒絕4次,換來的是情緒勒索:「妳是不是對我有不滿?」「平常我對妳那麼好,買很多東西給妳。」針對指控,教練則辯稱自己只是「安撫情緒」、「傳達溫暖」,並無不當意圖。
女童B出示的LINE紀錄顯示,她明確表達:「不喜歡被抱、被親、被咬。」教練僅回覆「知道了!」但拒絕訊號被無視。一次比賽熱身時,女童B在拉筋過程中再次遭遇觸碰,「他用身體頂住我的腳時,碰到我的私密處及臀部。」
這些已非單一事件,而是運動隊伍中反覆上演、被默許、以沈默遮掩的權力控制劇本。在這套劇本裡,兒童與青少年最為無助。他們太年幼,無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信任,什麼是披著「訓練」之名的操控。
▲(圖/記者林緯平製)
用「專業」壓制質疑:資訊不對等的權力操作
在這樣的權勢結構下,孩子們服從。在她們世界裡,教練的話是絕對命令,是不可質疑的「真理」。沒人告訴她們,權力除了發號施令,也可能是觸摸、控制、甚至傷害。她們服從的不只是指令,還有整個訓練體系中無人質疑的規則。
「畢業好幾年了,她半夜還會驚醒,現在仍看身心科。」女童B的母親哽咽地說。在缺乏大人即時救援的環境中,這些孩子被困在當下。她們被壓制、被噤聲,連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反應,也在層層「服從」訓練中被磨滅。
女童C的母親回憶:「教練規定大家穿田徑小短褲,且裡面不能穿內褲。我覺得奇怪,叮囑女兒注意衛生,要她偷穿內褲。結果她一臉為難地說:『媽媽,不行偷穿內褲啦!教練會檢查。』」
教練的理由是:「不照做,會影響下蹲。」女童C的母親至今疑惑:「如果真是基於動作需要,為什麼小男生不需要?」
更令人警惕的是,當家長質疑時,教練巧妙運用「資訊及權力不對等」的話術,以「運動科學」或「醫生超音波檢查」為自己背書,否定家長的疑慮。這不是情緒霸凌,而是一種「知識型壓制」,在表面理性下,悄然瓦解他人判斷力。
▲立農國小狼教練被正式起訴。(圖/記者潘姿吟攝)
在資訊不對等現場,教練透過專業包裝的語言強化「只有我懂」的權威姿態。對無法驗證訊息的家長與學生而言,這種話語控制製造難以察覺的落差,鞏固了「專業不可挑戰」的服從關係。
最可怕的是,當事人說不出哪裡不對勁。認知差距使家長與孩子懷疑自身判斷,最終在缺乏平等對話下,「我不懂,但他是專家。」被動接受權威指令,接受那些有風險的建議。當這種說服與服從關係內化為日常,一整套難以對抗的權力結構也隨之成形。
▲立農國小擊劍隊受害女童家長描述訓練環境,並指出,教練與小孩之間經常有肢體的碰觸,但無第三人在場。(圖/記者潘姿吟攝)。
4年前,採訪團隊曾追蹤台中市7歲黃姓男童在柔道訓練時被重摔、導致腦死的案件。當時,我們訪問了人本教育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她開門見山指出:「你不覺得每隔一段時間,類似的新聞事件就會再出現一次嗎?」張萍細數歷年申訴案件,無論校內或校外,體育運動圈的暴力與侵害案件多不勝數,「而且,只要是體育運動圈的案件,幾乎都是非常嚴重的事!」她不願一竿子打翻所有教練與從業者,但不禁追問:為什麼這些悲劇一再重演?難道沒有更深層的原因?
這是我們必須追問的起點:是什麼樣的體制與文化,讓暴力與沈默成為運動隊伍中最固著的規則?當信任被掠奪,孩子們失去的不只是比賽,還有身體、聲音,以及應有的成長權利。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孩子回家,一定有反應,怎麼可能沒有?結果就是:沒人懂、沒人問、沒人動。」直接點出了問題持續發生的關鍵:整個社會對這類侵害的忽視與漠視。
林佳和強調,真正該思考的,不只是制度設計,而是運動隊伍內的「關係預防」。他指出,制度設計不是用來防止壞人出現,因壞人無法完全預防,而是當壞人出現時,社會是否能即時補上第一道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