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經濟學人》將我中華民國國旗登上最新一期封面,詳細分析台海面臨的緊張危險情勢。(圖/翻攝自經濟學人)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英國媒體認為台海情勢逐漸危險,指出三大關鍵變數正削弱過去維持台海和平的嚇阻平衡,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治野心,以及美國總統川普對盟友的傷害。報導直言,若川普為避免與中國爆發核衝突,選擇讓步北京,台灣恐「無血開城」,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對亞太戰略平衡與民主體制構成巨大衝擊。
英媒《經濟學人》以〈一場關於台灣的強權危機即將到來〉為題分析,指出美中關係陷入冷戰以來的最低谷,雙方徵收的關稅已雙雙突破100%,貿易幾近中斷。川普重返白宮後,貿易戰升級為關稅戰,其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甚至揚言若中國攻台,稅率將提高至150%至200%。
然而,這場美中關稅角力賽變成耐力賽,北京認為自己有能力撐到最後。強調「美國優先」的川普,同時對盟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包括向台灣課徵32%關稅、要求台積電將晶片產能遷移至美國,進一步削弱美國在亞太的聯盟基礎。
▲左起至右分別為賴清德、川普、習近平。(組圖/路透)
第一項導致台海局勢惡化的變數,便是美國威嚇力的式微。《經濟學人》表示,雖然川普政府對中國表面態度強硬,聲稱以「實力求和平」,但實際效果卻與預期相反。川普對盟友的關稅與經濟脅迫政策,加劇他國對捲入台海戰爭的憂慮,進一步動搖亞太國家的戰略信心。
第二項關鍵因素是中國策略的轉變。雖然中方仍進行如「聯合利劍」等演習,模擬包圍台灣的場景,但更具威脅的是北京持續發展「灰色地帶」行動,例如在台灣周邊執行臨檢、海關檢查與執法巡邏,手段未達戰爭門檻,卻足以削弱台灣主權,並在國內外製造美國是否會介入台海衝突的疑慮。
報導指出,自2023年以來,中國積極展開外交攻勢,已有70國表態支持「促統」立場,為其行動提供外交掩護。
第三項變數來自台灣內部。《經濟學人》指出,儘管絕大多數台灣人反對被納入中國共產體制,然而台灣政治長期卻陷入極化與自滿的惡性循環。2024年總統大選後,由民進黨的賴清德總統與在野黨主導的立法院共治,導致政策遲遲難以推進。包括提升國防支出、降低能源依賴、提升戰備能力等關鍵措施皆受阻。
▲美國總統川普就任滿百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報導認為,儘管賴清德政府對中國的逐漸滲透一貫採取強硬立場,卻也進一步激化台灣社會對立。
《經濟學人》警告,三大變數交互作用下,中國有機會「揭穿美國的虛張聲勢」。若美國對台承諾減弱,台灣缺乏自我防衛決心,可能會在沒有軍事衝突的情況下被中國實質掌控。
報導甚至指出,川普可能為了避免與中國爆發核戰,與習近平達成實質放棄台灣的協議。此一發展將對台灣民主制度構成災難,也會重創全球晶片供應鏈,迫使美國必須重新調整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佈局。
報導最後強調,川普試圖以保護主義與施壓手段「讓美國再次偉大」,但這些做法反而削弱了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北京顯然已察覺美國的矛盾與弱點,習近平也可能不再選擇等待,而是認為奪取台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到了速戰速決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