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米爾地區反抗軍跟印度軍方交火,一名狙擊手正瞄準目標。(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朱錦華
法國大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嘗有名言:「世上流血最多的地方,莫如基督的王國。」他這番話,其實也適用在其他宗教衝突身上。
4月22日,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Kashmir)地區巴哈甘鎮(Pahalgam)發生針對遊客的恐攻,造成26死、數十人受傷。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政府是幕後支持者。印、巴緊張關係再度升高,戰爭一觸即發。由於雙方都擁有核武,讓這宗地區性的恐攻,躍上了國際版的焦點新聞。
▲喀什米爾是一座火藥庫,衝突、暴動一直不斷。(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喀什米爾一直都是讓雙方頻頻發生衝突的導火線。追溯源頭,當初的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難辭禍首之責。印度人及大部分巴基斯坦人其實都來自相同血统,共同祖先是3000年前入侵此地的雅利安人跟當地黑膚色人種混血後的種族。
印度本身有自己的宗教(例如古婆羅門教、佛教)。但公元12世紀時,突厥人入侵北印度,伊斯蘭教開始大規模在當地傳播,成為印度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南部人大多數仍信奉傳統宗教,例如印度教(或稱新婆羅門教)。從此宗教衝突及流血事件不絕如縷。
▲ 印度在喀什米爾斯里納加爾實施門禁,引起無法慶祝穆哈蘭姆月的穆斯林抗議。(圖/路透)
從17世紀起,英國人開始入侵印度;直到1858年正式將它納為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再也無力負擔維持殖民地統治的龐大支出,於是有意讓印度獨立。然而當時伊斯蘭教領袖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及「全印穆斯林聯盟」(All-India Muslim League)提倡的「兩個民族論」十分盛行,此一論述影響了日後印、巴分治的實施。
所謂「印、巴分治」,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各自選擇住在自己心裡所屬教派的國家。1947年7月18日,「印度獨立法」通過,英屬印度分割為印度及巴基斯坦兩個新國家。巴基斯坦在8月14日宣布獨立;接著印度在翌日獨立。於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大遷徙行動,於焉展開。
▲ 印度士兵在喀什米爾的印、巴邊界值勤。圖/CFP)
因為出版涉嫌醜化先知穆罕默德的小說《魔鬼詩篇》、遭到伊朗精神領袖何梅尼下達追殺令的印度裔英籍作家魯西迪(Ahmed Salman Rushdie),他獲得英國「布克獎」的第二本小說《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正是描寫8月15日凌晨12點時,兩名在孟買出生的嬰兒,因為被人抱錯而互換身分,在印、巴衝突的歷史洪流中,被命運播弄和顛沛流離的故事。
印、巴分治是不是一個好主意,說法紛紜。讓信仰不同的兩方,「各自各精采」的分開生活,聽起來不錯。但本來是地區性的小衝突,從此升級為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事情就大條了。何況,雙方還有核武?但有一點是確定的:英國的「分治」計畫太過粗糙且草率。結果至少留下兩大後遺症。
▲喀什米爾地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其一是巴基斯坦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兩地相隔1600公里(東巴後來獨立,即今日之孟加拉)。另一個大麻煩就是喀什米爾。當初實施分治時,喀什米爾一位土邦領袖哈里·辛格希望讓該地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英國撤軍後,一支親巴基斯坦的部落部隊入侵。哈里·辛格以讓出土地為條件向印度借兵。
經過一番混戰後,聯合國安理會於1948年1月成立印、巴問題委員會,並且促成雙方從翌年1月1日起停火。今天的喀什米爾被印、巴、中國分割佔領。印度佔有二分之一的土地:但住在裡面的人,70%都是穆斯林,焉能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