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舉行大閱兵。(圖/路透社)文/朱錦華
今年5月8日,是二戰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的80周年紀念日。由於時差關係,在莫斯科時間為5月9日。每年這一天,從之前的蘇聯到今天的俄羅斯,都會舉行「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天同時也被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事實上,打贏「衛國戰爭」的,不單只有當年的蘇聯,還有當時仍在大陸的中華民國。不過時間點不一樣。日本被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後,加上偽滿洲國被蘇聯打掛,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是為「太平洋戰爭終戰日」。中華民國政府則定下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中、蘇兩大國都打贏「衛國戰爭」,然而兩個戰勝國接下來的命運卻是大大的不同。
▲ 當今世界強權三巨頭:川普、習近平與普丁。習近平將出席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慶典。(組圖/路透)
蘇聯在歐洲東戰場跟德軍作戰,付出了約2700萬人犧牲的重大代價慘勝,對歐戰勝利起了關鍵性作用。1945年初,英、美兩國認為有必要跟蘇聯商討德國戰敗後對歐洲的權力分配問題,並商討接下來的對日作戰計畫。同年2月4日至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跟蘇聯領袖史達林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舉行會議,最後更達成著名的「雅爾達密約」。
據史書記載,羅斯福因為十分瞧不起蔣介石的指揮能力、後者又拒絕交出作戰指揮權;羅斯福為避免中國戰線潰敗,遂決定犧牲中國權益以換取史達林對日本宣戰,因此並未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參加會議。此一決定嚴重損害了國民政府的利益,並且扭轉了中華民國命運的走向。
▲ 雅爾達會議上決定了中國日後的命運。圖左至右是邱吉爾、羅斯與史達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如果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中國總共打了「十四年抗戰」。日本全國總兵力約300多萬,陷在中國戰場裡的近200萬。跟盟軍合力打贏「太平洋戰爭」,中國軍民犧牲人數高達2000多萬,代價不可謂不慘。 但「雅爾達密約」讓蘇聯在東、西兩境都收穫滿滿,勢力擴張到東歐、中國北部以及北韓。反之,該密約卻讓中華民國政府損失慘重。
首先,它逼迫蔣介石答讓外蒙古正式獨立,但更嚴重的還在後面。美國於8月6日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3天後,蘇聯於8月8日片面撕毀《蘇日中立條約》,透過廣播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同時從北、東、西3個方向對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史稱「八月風暴行動」。
▲俄羅斯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舉行大閱兵。(圖/路透社)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蘇聯佔領滿洲國後,將虜獲的大批日軍武器、裝備拿來武裝中共軍隊。中共「八路軍」自此迅速壯大,成為可以跟國民黨軍隊抗衡的武裝力量。經歷約4年的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潰敗,從中國大陸退往台灣,從此開啟了兩岸迄今長達76年的對峙局面。
蘇聯和中華民國政府同樣打贏了衛國戰爭。然而,兩者獲得的終戰結果,卻有如雲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