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呼籲賴清德執政與國安團隊重新審視「抗中保台」政策,已經嚴重傷害台灣主權利益。(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任以芳/上海報導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10日到11日在上海舉行,今年主題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隨著總統賴清德執政將滿一週年,交出怎樣成績單?兩岸關係學者趙建民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賴清德早就甩開「蔡規賴隨」,從兩岸關係、軍事外交、經濟都是按照按照自己激烈方向走,當前「抗中政策」已經對對台灣主權造成很大的傷害。他也呼籲賴清德的執政和國安團隊應重新審視,及早修正兩岸政策,避免台海關係更加惡化。
隨著520到來,總統賴清德執政即將滿一周年,從兩岸關係到國際外交上表現,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從三方面去梳理賴清德在兩岸關係上的態度與前任蔡英文有很大不同,基本上,「蔡規賴隨」根本不存在。
賴蔡兩岸政策與不存在的「蔡規賴隨」
趙建民首先指出,蔡英文第一任執政時期會顧忌兩岸的風險主要強調「對等」,也引用中華民國憲法兩岸條例是一國兩區,對主權的規範比較包容,同時也提出1992年(辜汪)會談的歷史成果,也算是暗示「九二共識」。
趙建民繼續分析,「蔡英文直到第二任的國慶講話才提出『兩國論』,兩國互不隸屬,她對綠營內部有交代,不需要天天交代,賴總統不只是常常講,可能他內心真的是非常想講。」
趙建民繼續分析,第二是蔡英文比較有大局觀,也會考慮美國反應。反觀賴清德兩岸政策並未「蔡規賴隨」,都是自己「激烈」模式,相較陳水扁時期知道美國不支持他,即使立場激烈,也清楚知道底線,外界都知道是「玩假的」。
趙建民也指出,第三是賴清德的強硬態度可能與其個性有關,可能真的對大陸有很強的意見,並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顧後果,加上國際形勢變化也為賴清德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拜登時期會節制蔡英文,設下兩岸護欄,不讓她走太遠」,趙建民也說,川普政府至今對兩岸問題抱持放任態度,眼裡只有再次讓美國偉大,以及美國的利益,目光還沒朝向台灣,也可能因此讓賴清德感到有更多的自由度。
從軍事方面來看,趙建民指出,賴清德上台以來,其兩岸政策相較於蔡英文時期更為強硬,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並加強了對兩岸交流的管控,使得兩岸關係更加緊張。
美國印太司令帕羅近期表示,賴清德上台以來,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活動大幅增加,針對台灣的各種軍演也日益頻繁。「這顯示出大陸方面對『台獨」勢力的強烈警告和威懾。」
趙建民指出,隨著解放軍的軍事壓力逐漸增大,賴清德可能會開始考慮兩岸關係的危險性,包括台灣方面增加動員名額、宮廟儲存彈藥等舉動,可能表明賴清德已經意識到當前局勢的嚴重性。
「對我們主權造成很大的線索,台海已經沒有中線,解放軍演習越來越接近我們沿海,主權受到嚴重的壓縮了。」趙建民強調。
從外交政策來看,趙建民表示,日前賴總統近期計劃前往梵蒂岡參加教宗方濟格的葬禮,但未能成行,儘管梵蒂岡我方邦交國,且此次活動為宗教性質,非政治活動。另外,南非使領館要求我方遷出改名,索馬里政府禁止中華民國護照入境等負面消息,都讓賴清德面臨諸多挫折。「這些挫折可能會累積成他心中的怒氣,影響他未來的決策。」
「但國際政治並非想的、單純,全球並不存在一個反中的聯盟。儘管西方、日本、韓國、澳洲等地存在反中情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完全排斥與中國的關係。」趙建民也提醒,考慮到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巨大影響力,各國在處理對華關係時都會三思而後行。
從經濟方面來看,趙建民強調,大陸仍然是台灣的重要出口市場,但台灣卻缺乏明確的兩岸經貿政策。與此同時,從關稅戰來看,美國對台灣列為重點打擊對象之一,這導致台灣在對美貿易中面臨更高的關稅和更嚴格的限制。
「抗中保台」是傷害還是保護台灣?
從經濟方面來看,趙建民強調,「美國好歹對中的經貿政策,中國大陸也有幾千億美元的投資,以及重要的出口市場。」回頭看大陸仍然是台灣的重要出口市場,佔比31%,但台灣卻缺乏明確的兩岸經貿政策,過去十年鼓勵台商到美國投資,這次關稅戰,美國把台灣列為重點打擊對象之一,情何以堪。
趙建民也指出,「抗中政策」帶來的台海風險,台積電等企業在國內投資時持謹慎態度,最終選擇海外市場,「假如不是兩岸台海風險高,台積電根本不會到國外去投資,這不僅影響了台灣的經濟利益,也削弱了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最後,他也呼籲賴清德的執政團隊和國安團隊應重新審視當前的「抗中政策」,考慮其對台灣主權、外交、經濟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對台灣主權造成很大的傷害,必須及早修正兩岸政策,避免台海關係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