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黃軒表示,許多人以為滑手機是放鬆,但研究發現,其實是在榨乾大腦。(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文/CTWANT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陷入無止盡的滑手機行為,但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正悄悄侵蝕人類大腦的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醫師表示,許多人原本只是想快速查看訊息,卻在不知不覺中一滑就是兩小時,這樣的行為已經是一種被稱為「數位強迫症」的現代通病,但在背後造成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中嚴重。
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指出,根據刊登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的研究,長期沉迷手機會導致大腦灰質體積減少,尤其在與專注力與衝動控制相關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區域,出現明顯結構性變化。也就是說,過度使用手機不只是眼睛疲勞,更可能傷害掌管專注、記憶與自我控制的大腦核心區域。
不少人認為,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或讀書可以節省時間,黃軒醫師解釋,事實上,大腦並無法真正進行多工處理。這種頻繁切換注意力的行為,會導致大腦持續處於疲憊狀態,進而影響學習與記憶。根據一篇收錄於《PubMed》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每日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其工作記憶能力與學業表現均會明顯下降。
除了認知能力受損,情緒健康也深受影響。黃軒醫師引述研究解釋,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與手機,與憂鬱、焦慮以及自尊下降之間呈現高度相關。2021年《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一項調查就指出,青少年每天滑手機時間若超過6小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提高近兩倍。
黃軒醫師提醒,這些情緒問題並不是「想太多」,而是大腦對於「數位毒性」的真實反應。隨著手機螢幕發出的高亮度與不斷變動的內容,會刺激腦部,讓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導致「越滑越焦慮、越用越憂鬱」的惡性循環。
為了減緩數位對大腦的侵蝕,黃軒醫師建議實施「數位戒斷」,也就是每天規劃出至少一小時的「無螢幕時間」,做些不需電子設備的活動,例如閱讀紙本書、散步、或只是靜靜放空。
黃軒醫師也引述2022年《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的一項隨機試驗解釋,短短7天不使用社群媒體,即可顯著降低壓力並提升快樂感。
黃軒醫師提醒,滑手機本身不是錯,但長期沉迷手機的行為,可能成為一種慢性自我傷害。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當損傷出現時,往往已為時已晚。黃軒醫師強調「每一次滑動螢幕的瞬間,都是在消耗你的思考力、記憶力與幸福感,是時候把大腦的主控權拿回來了。」
延伸閱讀
▸ 爺孫戀嫩女友入獄! 74歲男星自爆跟差36歲「一週激戰10幾次」
▸ 中年女入住青旅遭「年齡歧視」 同房人得知她40歲要趕她走:有老人味
▸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