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戰美軍沒打贏共軍,是引發美國人「恐共症」的重要因素。圖為電影《長津湖》的宣傳海報。(圖/翻攝自微博)
文/朱錦華
1950年代初,在美國掀起反共翻天巨浪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根源自美國人的「恐共症」,它的起源甚早。自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引發美國工人及社會主義者走向激進主義或革命運動。因為工會及反法西斯主義者的努力,美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在1941年時達到了頂峰的7.5萬人,史稱「紅色恐慌」(Red Scare)。
接下來「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跟蘇聯成為同盟國,「恐共」的氛圍暫時獲得緩解。然而「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風向又轉變了。這都是日本人所害、以及美國人自己造成的。
▲ 沖繩戰役:1945年4月13日,美軍在沖繩建立橋頭堡的畫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太平洋戰爭」末期的1945年6月22日,美軍攻下沖繩,下一步就是「決戰日本本土」!日本人卻十分嘴硬,揚言「一億人玉碎」(意思就是:寧願同歸於盡也不投降)。之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憂心美軍子弟兵對日作戰會付出慘重傷亡代價,在2月舉行的雅爾達會議上,他努力游說蘇聯領袖史達林出兵中國東北,牽制日本駐在滿洲的關東軍,並且訂下嚴重損害中華民國政府利益的「雅爾達密約」。
沒想到,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猝逝,由副總統「扶正」的杜魯門,作風強硬粗魯。當時原子彈已研發成功,杜魯門不囉嗦,於同年8月6日及9日先後在廣島及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日本人這下子不敢嘴硬了。美國在廣島投彈兩天後,蘇聯即於8月8日片面撕毀《蘇日中立條約》,翌日宣布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向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並且成功佔領滿州。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 雅爾達會議上決定了中國日後的命運。圖左至右是邱吉爾、羅斯福與史達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然後,蘇聯將虜獲的大批日軍武器、裝備拿來武裝中共軍隊。中共「八路軍」因此瞬間壯大,經歷約4年「國共內戰」後,1949年將國民黨逐出大陸。翌年,韓戰爆發,史達林說服毛澤東出動志願軍「抗美援朝」。韓戰打了3年後交戰方達成停火協議,一切回到原點: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美國打贏了二戰;韓戰美軍死亡及失蹤人數逾3.6萬人,卻未能贏得勝利。麥克阿瑟名言:「 勝利是沒有東西可以取代的!」。美國人的挫折感由此可知。
而在此之前,時任美國駐莫斯科代表團副團長的肯楠(George Kennan),於1946年2月22日向美國國務院發了一封長達數千字、名留青史的「長電報」:提出了最終被美國政府採納、影響後世深遠的對共產黨「圍堵政策」。
▲叱吒一時的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其基本論據即所謂「骨牌效應」:如果放任共產黨勢力南侵,民主國家會像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民主集團國家有必要合力圍堵他們的南下擴散。因此,杜魯門儘管討厭蔣介石,不肯幫他對中共作戰,坐視中國赤化;但是到了韓戰,杜魯門亦不得不派遣麥克阿瑟領導聯合國軍隊,向朝鮮半島出兵抗共了(同時修復跟蔣介石的關係,協防台灣)。
美軍在韓戰沒打贏共軍,人民同樣沮喪。加上上述的「圍堵抗共」的思維、以及從1949年起蘇聯多次核試爆成功,讓共和黨籍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得以極大化的散布「恐共症」,史稱「第二次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時至今日,又有了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