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爺爺吃粽子,結果不慎噎到。(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端午節將至,85歲李姓老翁與家人團聚吃粽子,卻因吞嚥困難導致誤嚥、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進加護病房一週。醫師指出,李爺爺患有「口腔肌少症」,因自然牙稀少、假牙不穩,咀嚼與吞嚥功能衰退,誤以為「配水吃粽」能減少噎食風險,反而釀禍。專家呼籲,口腔衰弱將成高齡社會重大隱憂,應及早介入預防。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與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發布的研究,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0歲後肌肉質量每年流失1%至2%,其中口腔肌肉退化更容易被忽略。研究發現,高達51.58%中高齡者自然牙存留少於20顆、逾九成口腔協調與舌壓檢測未達標,代表基本咀嚼與吞嚥功能恐已退化,進一步增加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等風險。
為預防口腔肌少症與其帶來的健康危機,研究團隊推動「健口操」介入方案,內容包括唇部運動、舌頭活動、咀嚼訓練與吞嚥協調動作,每天兩次、每次五分鐘、為期八週。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舌尖與舌根肌力平均提升16.36%,原有三項以上口腔衰弱指標者從90人降至71人,顯示復健成效顯著。
▲85歲爺爺吃粽子,結果不慎噎到。(示意圖/免費圖庫Unsplash)
高雄醫學大學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營運長、醫師陳俊鴻指出,口腔肌少症不僅影響進食與營養吸收,更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口腔衰弱者發生跌倒的機率增1.55倍、失智風險增1.8倍、罹患全身性肌少症與死亡率也明顯提高。常見症狀包括進食速度變慢、吞嚥異常、牙齒鬆動、口臭及說話困難,嚴重者甚至「因噎廢食」,進一步惡化身體機能。
專家呼籲,口腔健康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延緩老化的關鍵,「吃得下才能活得好」。未來將持續推動健口操數位教材、培訓社區衛教師,建立完整的高齡營養與口腔健康照護體系,強化民眾預防意識,從社區著手提升中高齡者的口腔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