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元素在《魷魚遊戲3》裡潛藏著非常重要的訊息。 圖為劇中兩大巨偶英熙(左)與哲秀。(圖/翻攝自Instagram/netflixkr)
文/朱錦華
萬眾期待的韓國驚悚劇《魷魚遊戲3》,終於6月27日在Netflix串流平台上線。大家看完後反應、評價兩極。我個人認為:第三季是硬被切割出來的。本劇應該是兩季(因為第二季故事根本還沒說完)。第二、第三季應該「在一起」。製作方硬是把第二季一分為二,搶先推出前半段。此一做法,用意之一是為了讓觀眾早一點嘗鮮,縮短觀眾等待時間。
用意之二,由於還是有時間差,如此一來,很多觀眾在看第三季之前,很可能仍不得不先回看第二季、甚至第一季。如此一來,又等於多賺了一波流量。若第二、第三季合而為一,水準跟第一季不相上下。拆開之後,第三季水準跟第一季同樣讓人震撼。第二季因為並未終結、故事不完整,水準比起前二者就未免差了一大截。
▲ 李炳憲在《魷魚遊戲3》裡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圖/翻攝自Instagram/netflixkr)
《魷魚遊戲》系列的編導黃東赫在最終季裡,讓此劇成為一則影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吃人的寓言,描繪得非常慘烈、讓人驚心動魄:「好野郎」(有錢人)利用社會底層人們「人為財死」的生存掙扎,像古羅馬的貴族,把社會底層人丟進鬥獸場裡,相互殺戮,並以此為樂。資本主義社會裡所自豪的價值:民主、自由、公平等,在遊戲裡似乎也有。但其最終目的,卻是以此手段來決定誰人先死,這又是何等的諷刺!
劇中戴著威尼斯嘉年華會面具的「高等人類」,除了一名會說華語的女子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說洋文的洋人。這種暗示難道還不夠明顯?該劇最後一幕隨著凱特布蘭琪的出場、代替孔劉成為新一任打畫片的神秘招募者,故事的起點回到了資本主義「大阿哥」美國的地盤。導演的寓意不言而喻。也許是因此之故,美國媒體對第三季幾季是一面倒的負評如潮。這一點,我倒是可以理解。
▲《魷魚遊戲3》「THE FINAL GAME 魷戲玩到底」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圖/記者彭懷玉攝)
而回到《魷魚遊戲》這個劇名。參加遊戲者在被殺、或互相殺戮的過程中,關關難過的遊戲關卡,十分諷刺的竟然全都是滿滿純真的兒童遊戲!這是導演對人性墮落的一大諷刺。
第三季裡安排了多名孩子先後出場這個橋段,是有用意的。我猜導演這個構想,應該是來自黑澤明的經典作《羅生門》:其中寓意是儘管世上有多少人的人性是多麼的醜惡、當今這個社會是多麼的無藥可救,但孩子仍然是未來的希望,仍是人類未來最可能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