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防止熱衰竭、熱中暑,除了喝水以外,還要補充電解質。(示意圖/免費圖庫Unsplash)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炎炎夏日高溫不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提醒,補水不只是喝水,更要補電解質,否則可能導致熱衰竭甚至熱中暑。若未即時補充水分與鈉、鉀離子,恐引發意識不清、昏迷等嚴重後果。劉醫師也提出實用補水補鹽技巧,協助民眾在高溫中守護健康。
熱衰竭常因劇烈流汗後未及時補水與電解質,導致頭暈、噁心與肌肉痙攣。若持續惡化,會進一步演變為熱中暑,屆時皮膚反而乾燥不流汗,體溫超過40℃,甚至意識混亂或昏迷,危及生命。劉醫師提醒,一旦出現頭暈、心跳快等警訊應立刻休息降溫。
劉博仁醫師指出,預防中暑可從四方面著手:避免正午至午後高溫時段外出、多喝水並補充稀釋電解質液、穿透氣淺色衣物、留意身體警訊。單喝白開水仍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建議流汗後補充微鹹的稀鹽水,或飲用含鈉鉀成分的運動飲料。
鉀離子雖流失量少於鈉,但長時間出汗仍會造成缺鉀。鉀不足會導致心悸、肌肉無力,甚至影響心律。補鉀建議以天然食物為主,如香蕉、奇異果、柳橙汁、馬鈴薯與菠菜等,高鉀蔬果不僅安全也有助健康。但腎功能異常者應避免自行攝取鉀鹽。
若從事劇烈運動或戶外勞動後出現大量流汗,建議採取「補水三步驟」,分別如下:
一、喝一杯電解質飲料。
二、搭配香蕉或柳橙汁補鉀。
三、返家後攝取新鮮蔬果,幫助恢復體力與平衡體內電解質。
劉博仁也提醒,補水不足可能連大腦認知都受影響,絕對不可輕忽中暑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