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對丹娜絲的預測路徑。(圖/翻攝日本氣象廳)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今年第1號颱風直到6月才出現,時間明顯偏晚,但過去1個月卻已經有4個颱風接連生成。隨著日本南方海域形成「季風環流圈」,可能會有更多颱風生成。
綜合日媒報導,今年第1號颱風6月11日生成,是9年以來首度遲至6月,也是有紀錄以來第5晚。不過,在短短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已有4個颱風生成。考量往年7月上旬前大約出現5個颱風,目前數量已經相當接近平均值。
在日本南方海域,西南季風與來自太平洋高壓邊緣的東風交匯,形成一大片低壓區,稱為「季風槽」。這種低壓區會產生逆時針環流,進而形成稱為「季風環流圈」的大型氣旋環流。此環境有利於生成更小規模的渦流,也更容易形成颱風。
在日本南方海域,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邊緣的東風匯合,形成一個龐大的低壓區,這被稱為「季風槽」。季風會發展出一個逆時針的風力循環或渦旋「季風環流」(monsoon gyre),環流內部容易產生規模較小的渦旋,而颱風也常常在這些環流的東側形成。
預測顯示,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雖將登陸中國,對日本本土無直接影響,但其東側、也就是沖繩以南至日本南方的區域,將成為太平洋高壓的「鞍部」,氣壓低、風場不穩,形成大型的低壓環流。多個國際氣象模式皆顯示類似趨勢,預料形成典型的「季風環流圈」,因此未來南方海域恐持續生成熱帶擾動,務必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