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飛曝光殲-15T的著艦尾鉤。(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軍武中心/台北報導
在山東艦航母編隊剛剛結束的訪港活動,艦載機殲-15T成了矚目焦點之一。央視總台近日公布記者在瀋飛的採訪,詳細介紹殲-15T的彈射牽引桿與著艦尾鉤等,但畫面又「不經意」的「露出」殲-35生產畫面,在軍事網站引起極大討論。
▲▼殲-15T的彈射牽引桿。
根據央視報導,艦載彈射版的殲-15T,是在殲-15的基礎上進行的提升,殲-15T的T是漢語拼音「彈」的首字母,儘管從外觀來看,兩者沒有特別大的區別,但一些地方還是可以看到彈射版的獨特設計,比如說,前起落架的位置有一個彈射牽引桿,主要是和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進行連接」。
報導也出現特級飛行員 殲-15首飛試飛員李國恩,他在受訪中指出,彈射牽引桿配合航母上的彈射機構,拉著它走,然後「最後釋放就走了」;此外,為了更好地適應在航艦的起降,起落架不僅增加了彈射杆,在整體強度上也有提升。加粗兩成的支撐杆、主起落架採用雙輪設計,可把降落時輪胎與甲板間的壓強均勻分散,降低甲板摩擦損耗,相當於重新做了設計。
李國恩表示,由於飛行姿態原因,戰機的飛機尾鉤一掛上,前起落架就會砸到甲板上。一是對它強度的考驗,二是前起落架的性能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難點,「你可以看到起落架非常粗,我們的工業水平還在進步,未來我們希望它結構細一點、輕一點。飛機越輕,空中的性能越好。」
這次的報導,也詳細拍出艦載機的尾鈎,與過去大家對尾鉤的想像形狀完全不同。根據專門從事飛機結構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師朱琳表示,這個位於殲-15T尾部的溝槽形狀的尾鈎,看上去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設備,但它卻是艦載機成功着艦的重要裝置,在設計上要考慮諸多因素,攔阻索就鉤在鉤頭裏面,「攔阻索拽着飛機」把飛機給停下來,所以在設計上,「它的耐衝擊、耐過載,還包括耐磨損,都是非常重要且要考慮的因素。」
▲央視畫面曝光正在產線上的殲-35。(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朱琳解釋道,在艦載機降落時,尾鉤會從收的狀態快速釋放,「狠狠地」砸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通過與攔阻索的鉤連,在極短時間內實現降速,這就要求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飛機的整體結構。
朱琳還說,從最初的第一代的艦載機、殲-15T,包括殲-35,尾鉤肯定是不斷地優化迭代,但是也根據整個飛機不同的要求來進行設計。她的這段話,也被解讀為殲-35未來會出現在福建號等航艦上。
朱琳在解說時,央視的「獨家畫面」還拍到後面綠皮的殲-35生產畫面,整支影片,似乎可以見到廠房內有4架之多,相當「搶戲」,引起極多聯想。有網友表示,這應該是「不經意」的「官宣」,透露殲-35已能與成飛的殲-20一樣,開始大量生產。
這次山東艦編隊訪港期間,殲-15T首次在航母甲板亮相。殲-15的總設計師孫聰接受訪問時表示,與殲-15相比,殲-15T有着更強的作戰能力,使得它在防禦性制空裏,可以將敵人驅離國門之外,「中國過去沒有艦載機,對航空工業來說,我們現在開闢了這麼一個領域,從陸基走向海洋,從體系要素上把航母上的航空作戰力量配齊,中國航母走向深藍的基本要素才算是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