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生態薪水鼓勵農民從事友善農耕、棲地管理及生態紀錄。(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下同)
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
每年7月16日為「世界蛇日」(World Snake Day),旨在提醒大眾重新認識蛇類在生態系中的重要性。響應國際保育趨勢,新北市農業局持續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2024年與合作農友攜手記錄到5種原生蛇類,包含保育類「草花蛇」與「黑眉錦蛇」,顯示友善耕作與棲地營造已顯著提升農田生物多樣性。
蛇類在生態系中扮演高階消費者角色,以鼠類、蛙類及蜥蜴為食,能有效控制農田鼠害,並維持食物鏈穩定,是評估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新北市農業局配合中央政策,透過發放「生態薪水」,鼓勵農民採取友善耕作、棲地維護及生態紀錄,其中「16週生態觀察補助方案」參與人數從2022年11案大幅成長至2025年105案,成長近10倍。
▲新北農友積極記錄田區蛇類生態。
2024年農友於田間記錄到黑眉錦蛇、草花蛇、赤尾青竹絲、王錦蛇及鉤盲蛇等物種,農業部資料更顯示,新北市水田與水梯田周邊還有赤腹游蛇、唐水蛇等珍稀水棲蛇類分布,證實當地為蛇類關鍵棲地。
石門區農友陳韻竹與父親陳國志長期投入友善耕作,2024年透過紅外線相機記錄到麝香貓、柴棺龜及瀕危植物水虎尾。陳韻竹創辦「中華民國山海嶼田永續發展協會」推動生態復育,陳國志則與學校合作食農教育,帶領學童認識生態與農業的連結。「環境變好了,動物自然會回來。」陳韻竹強調,系統性觀察讓農民重新發現土地的價值。
新北市農業局呼籲大眾正確認識蛇類在農田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切勿隨意傷害這些重要的野生生物。蛇類不僅是良好的環境指標,反映生態系的健康狀況,更是台灣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蛇類即是在守護農田的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共同維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
▲新北市農業局配合中央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