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蔡州/綜合報導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抽血換學分」醜聞,有學生甚至被迫連續14天抽血,有時一天得抽3次,每次5至10cc不等。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不可能通過這種實驗方式才對,且合法抽血人員像是醫師、護理師等,應會對同一受試人被高頻率抽血有警覺,「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抽血換學分」醜聞,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圖/記者許敏溶攝)
姜冠宇16日在臉書表示,針對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教練周台英遭踢爆,以「扣學分」等方式威脅選手配合研究計畫抽血,他說,只要是蒐集人體或調查行為,都要經過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而委員會不可能通過這種實驗方式,除非做的和說的完全不一樣,如今曝光有脅迫,違反知情同意,就更嚴重。
姜冠宇接著說,頻繁一天多次抽血,對年輕人來說還不會造成缺血傷害,但卻會有累積感染、血管損傷、心理傷害的風險,小一點是靜脈炎,大一點是形成血管內血栓,不知道會釀什麼禍,至於執行抽血的人員,若是合法的,像是醫師、護理師等,應都深知就算是加護病房的病人也不可能這樣抽,應該會對同一受試人被高頻抽血有警覺,如果不是專業人員抽血,至今尚未有人發生血管破裂案例,真的算幸運。
姜冠宇指出,「人體試驗倫理當初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實驗以不道德與脅迫的方式對戰俘實驗,日後人類社會深思、反省所發展出來的規則,如果老師不知道,應該也會被倫理審查委員提醒」。
姜冠宇最後質疑,就算老師不知道實驗要通過IRB(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理論上都已經是國科會計劃了,國科會說明也會提醒這種要跑IRB才對,畢竟各式各樣的國科會計畫都有,不可能沒有類似範例,「所以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