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歲婦女因健檢報告出現「肺部毛玻璃樣病變」而流淚。(是意圖/達志)
記者曾羿翔/綜合報導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成為健檢常規項目,越來越多民眾在報告中發現「毛玻璃(GGO)」或「小結節(SPN)」等影像異常,令人憂心是否罹患肺癌。對此,胸腔內科醫師廖繼鼎提醒,這些名詞不代表癌症,更不是末期警訊,民眾應保持冷靜、正確判斷。
廖醫師發文以【當健檢報告出現毛玻璃三個字,你會怎辦】為題分享,一名45歲媽媽因健檢報告出現「肺部毛玻璃樣病變」而流淚詢問是否是肺癌。醫師回答這位媽媽,現在不是急著治療,而是學會選擇。事實上,「毛玻璃」影像如同肺部中的透明雲霧,可能僅是發炎反應,也可能是極早期的腺癌前病變,並非等同於惡性腫瘤。
他指出,是否需要治療並非單憑名稱判定,而應依據三大指標來評估風險:是否含有「實心成分」、病灶是否有擴大跡象,以及個人的年齡、抽菸史與家族病史等背景。這些資訊共同決定後續是否需密切追蹤或積極處理。
「最重要的不是切或不切,而是做對的選擇。」廖醫師表示,有些小結節穩定、無變化者,可以每年定期追蹤;而具潛在惡性風險者,則應及早處理。錯誤的不是未治療,而是處置過快或過慢。
他強調,「毛玻璃」不等於「末期癌症」,更不是一發現就得手術。民眾應與專業醫師討論病灶特徵,選擇觀察還是手術才是關鍵。若健檢報告中出現「GGO」或「SPN」,建議先冷靜,尋找願意與病患共同評估、做決策的醫療夥伴,才是正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