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美國1日宣布台灣暫時性對等關稅為20%後,藍白在野黨齊攻「黑箱」,要求公開談判內容。對此,曾任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的駐歐盟大使李淳接受《ETtoday新聞雲》跨洋電訪時,分享多年的談判經驗與觀察,解答為何台美必須簽「保密協定」。他也判斷,台美未來一定會有「法律文件」,現在於技術階段已達成共識,但還沒到雙方代表「草簽階段」,所謂事後的透明化,跟產業、國會揭露內容,都是要等到草簽之後,此前都有保密的義務。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台星經濟夥伴協定,乃至於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約定談判的過程中,都必須保密,並且在簽署後才公佈內容,依程序送交國會。
關稅談判極罕見!過去10年完成三階段談判 今被迫3個月完成
事實上,這次全球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談判,是全球經貿談判史上極為罕見的現象。李淳受訪時說,一般來說,經貿談判分成「事前」、「事中」、「事後」三階段。
李淳表示,過去全球落實這個「三階段」程序最嚴謹的,就是歐盟,而他現在正好就在歐盟,過去台灣在進行ECFA談判時,當時就參考了很多歐盟的規則,大概也是分成這三個階段。
李淳說,通常這三階段,是要花3年、5年,或8年、10年來談判,可以細緻地依照三階段來進行,包括「事前」的評估、擬定原則,然後「事中」在每一個回合,跟每一位利害關係人溝通,最後才是「事後」跟國會通知等。
李淳強調,今天美國的對等關稅談判,是貿易談判史上很罕見的經驗,從4月宣布到7月9日,中間只有短短3個月。他說,就他在歐盟的觀察,歐盟也沒有辦法依照過往3年、5年的時間來完整落實,「實際上,歐盟到前幾天,跟美國達成協議之前,外界對於談判原則、目標與內容,都還是非常不清楚的」。
李淳表示,美國談判的場景,變成是一個非常壓縮扭曲的,而且依照過去的談判經驗,很少有訂出一個日期,要求一定要在這個日期前完成,「這狀況幾乎沒有出現過,所以歐盟的談判才都會談8年、10年,這次情況太特別了」。
台灣政府有盡可能落實「三階段精神」
李淳說,他沒有實際參加台美的關稅談判,但就他的觀察,政府有盡可能落實「三階段精神」。他表示,從開始啟動談判,台灣人民都知道,「事前」階段政府拋出談判四原則,就是國家利益、產業利益、國人健康與糧食安全,還有二個目標,就是深化台美合作,以及消除貿易逆差。他表示,現在是在「事中」的階段,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每次去談判,什麼時候回來,是有公開揭露的,也有談到一點進展。
至於「事後」階段,李淳觀察特別點出幾件事:第一,賴清德今天有提到「暫時性關稅」;以及第二,前幾天行政院也有拋出「技術性談判已經結束」,剩下共同聲明。
李淳判斷,未來台美一定有一個「法律文件」,租房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寫租約,台美經貿談判不可能口頭紀錄下來而已,美國也強調,要對各國監督與落實,落實要有基礎,就必須要有一個文件,「所以台美之間一定有法律文件」。
台美法律文件還沒到草簽階段 草簽後就會公開內容
李淳在訪談中說,他的理解是,法律文件在技術階層已經有達成共識,但還沒有雙方代表草簽階段。他強調,事後透明化,跟產業界、國會揭露內容,都是要等到草簽之後才會公開,在此之前都有保密的義務。
李淳說,他知道大家都很急,但就算台美法律文件草簽,雙方代表簽名了,這一階段可以向國會揭露,可是協議也都還不算正式生效。
為何要簽保密? 公開談判就無法收尾
對於為何談判期間一定要簽保密?李淳表示,可以畫一個矩陣,台美雙方至少會有8個、10個的利害關係人,有學界、有國會、有產業界、有公民團體、有媒體等,如果在草簽之前就公開,大概可以想像,談判是無法完成的,這就無法收尾了。
「雙方的談判者,一定是本於國家利益來進行談判」。李淳強調,上述這些背後,是累積多年的真實案例,所凝結出來的考量。他認為,雙方談判者都是經過授權的代表,雙方都本著國家利益,並不是有保密協議,就會出賣自己,尤其最終內容都還要經過國會、公民、產業界的檢驗。
▼駐歐盟前代表李淳。(圖/記者屠惠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