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美國1日宣布台灣暫時性對等關稅為20%後,藍白在野黨齊攻「黑箱」,要求公開談判內容。對於為何談判過程中,一定要簽保密一事,曾任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的駐歐盟大使李淳接受《ETtoday新聞雲》跨洋電訪時表示,台美雙方至少會有8個、10個的利害關係人,有學界、有國會、有產業界、有公民團體、有媒體等,如果在草簽之前就公開,大概可以想像,談判是無法完成的,這就無法收尾了。
李淳受訪時表示,總統賴清德今天有提到「暫時性關稅」;以及,前幾天行政院也有拋出「技術性談判已經結束」,剩下共同聲明。
李淳判斷,未來台美一定有一個「法律文件」,租房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寫租約,台美經貿談判不可能口頭紀錄下來而已,美國也強調,要對各國監督與落實,落實要有基礎,就必須要有一個文件,「所以台美之間一定有法律文件」。
李淳在訪談中說,他的理解是,法律文件在技術階層已經有達成共識,但還沒有雙方代表草簽階段。他強調,事後透明化,跟產業界、國會揭露內容,都是要等到草簽之後才會公開,在此之前都有保密義務。
李淳說,他知道大家都很急,但就算台美法律文件草簽,雙方代表簽名了,這一階段可以向國會揭露,可是協議也都還不算正式生效。
對於為何談判過程中一定要簽保密?李淳表示,可以畫一個矩陣,台美雙方至少會有8個、10個的利害關係人,有學界、有國會、有產業界、有公民團體、有媒體等,如果在草簽之前就公開,大概可以想像,談判是無法完成的,這就無法收尾了。
李淳強調,雙方的談判者,一定是本於國家利益來進行談判。他說,上述這些的背後,是累積多年的真實案例,所凝結出來的考量。他認為,雙方談判者都是經過授權的代表,雙方都本著國家利益,並不是有保密協議,就會出賣自己,尤其最終內容都還要經過國會、公民、產業界的檢驗。
▼前駐歐盟代表李淳。(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