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造假合成全紅嬋聲音帶貨 。(圖/翻攝 抖音)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各類AI工具在大陸社交平台使用盛行,也出現以假亂真情況,大陸官媒《人民日報》也發文痛批「不能如此無下限!」,劍指社交平台上多個帳號利用奧運跳水冠軍全紅嬋及其家人名義,以AI合成語音和影像製作虛假帶貨影片。全紅嬋家人多次明確澄清,相關影片均為偽造,許多消費者依舊信以為真,下單後直呼受騙。此事件也揭露了AI虛假帶貨的黑產鏈條與大陸目前法律監管出現空白的情況。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日發文以《AI合成名人明星聲音虛假帶貨,不能如此無下限》為題,痛批現在AI技術冒用名人引流的詐騙手法,甚至以假亂真在各大社交平台帶貨。(單位:人民幣,同下)
文章稱,這些詐騙手法利用全紅嬋聲音,「大家好,我是嬋寶,叔叔阿姨可以下單試試」「我是全紅嬋哥哥全進華,為大家準備了2000單的蜂蜜,16塊9發兩斤」,打著全紅嬋名義的AI合成帶貨影片在社交平台流傳,內容仿真度高、語言親切,引發大量轉發與下單。不少網友看到熟悉的面孔和聲音,出於對奧運冠軍的信任,紛紛購買商品。
文章指出,全紅嬋家人隨後澄清,這些影片完全是AI偽造,他們本人從未參與相關銷售活動。虛假帶貨事件曝光後,大量消費者發現自己上當受騙。
文章痛批商家「無底線」,技術理應向上向善,AI合成技術的使用應有邊界。《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在內容審核、信息標識上對生成式AI的規範使用提出了要求。對於濫用AI技術虛假宣傳「無底線博流量」的亂象,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加重賠償性懲罰處置。
▲大陸許多不良店家用AI造假合成全紅嬋聲音,甚至造假其他名人虛假帶貨 。(圖/翻攝 抖音)
文章也建議短視頻平台應主動加強對AI生成內容審核,建立AI帶貨可追溯標識,既實現侵權行為的實時預警,也實現虛假侵權行為的快速「倒查倒追」。消費者也應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提高防騙意識。
大陸官媒《新華社》旗下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半月談」也發文表示,近期,從大陸知名演藝圈人士,到有聲望的企業家,再到兩院院士,不少公眾人物都遭到不法商家的「AI花招」暗算,其形象出現在虛假宣傳廣告中。
「從2018年9月至2025年2月底,我們共受理涉網路消費虛假宣傳案件6734件,整體呈現上升態勢。」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儀軍介紹,案件涉及商品品類廣泛,從生活常用的服裝、食品、電子產品,到尤受消費者關注的美妝、母嬰用品,再到珠寶文玩等奢侈品。電商平台、直播間購物、二手交易平台、社區團購等,都有虛假宣傳冒頭。
大陸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潘海峰受訪時也表示,鼓勵平台經營者開展自查自糾,對宣傳文案、廣告內容、用戶評價等環節進行定期和動態核查,及時下架問題商品或整改不當行為。
儀軍呼籲,建立健全平台內經營者信息審核制度,建立健全商品信息巡檢措施。消費者要主動留存與消費有關的交易記錄、溝通記錄、支付憑證、開箱視頻等證據,在涉及直播間下單的情形時,就相關溝通內容必要時可以採用拍攝、第三方取證工具、公證等方式及時固定證據。
專家也建議,暢通平台快速舉報處理機制,單獨新增設置舉報選項。各地法院對於經營者利用AI技術構成欺詐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適用懲罰性賠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