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福建艦視角,明顯可見斜角甲板的末端深入到主甲板區域。(圖/翻攝自央視,下同。)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官媒正式對外宣告,首艘裝備電磁彈射器的8萬噸航母已進入最後的「攻堅」時刻,但卻在一段展示甲板調度細節的畫面中,意外揭開福建艦存在艦載機回收與起飛無法同步進行的爭議問題,恐怕直接影響作戰效率。
《央視》在專題紀錄影片「攻堅」的報導畫面中顯示,艦載機在降落完成攔阻著艦後,需要穿越一號和二號彈射器區域才能掉頭進入停機區,這樣的甲板設計造成艦載機回收階段必須暫停部分彈射器的使用,導致無法實現「邊回收邊放飛」的起降靈活性。
資料顯示,福建艦的甲板全長約320米,斜角甲板全長約230米,遠超現役遼寧艦和山東艦的205米,這樣的設計雖帶來更長的攔阻距離、增強重型艦載機的降落需求,但明顯斜角甲板的末端深入到主甲板區域,卻讓降落戰機掉頭時必須經過彈射器區域,進而造成起降調度的衝突。
▲進行第8次海試的福建艦。
大陸軍事自媒體「雲霄武堂」指出,雖然這樣的甲板布局問題造成爭議,但實際上看來像是設計團隊在多重考慮下的戰略選擇。文章分析,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是其核心亮點之一,其長度和性能直接決定艦載機的起飛能力,相比縮短彈射器以優化甲板布局,設計團隊顯然更傾向於保留彈射器的原始長度,以支持更重型、更高性能的艦載機。而這種取舍雖然犧牲起降靈活性,但換來更強的單批次艦載機出動能力。
此外,福建艦在建造過程中也肯定經歷多次設計調整,若選擇進一步優化甲板布局,也可考慮將前部升降機後移或重新設計艦艏結構,但此舉卻面臨工期延誤數年的狀況,在交付節點緊迫性的前提下,只能做出權衡取捨。
▼央視在專題紀錄影片「攻堅」中曝光福建艦甲板調度細節畫面。
分析最後指出,儘管甲板布局存在爭議,但福建艦的意義遠超技術細節本身,它代表著中國航母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在有更大艦體的支持下,也能實現比美軍10萬噸級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更強彈射能力,以及甲板起降互不干擾的設計,「福建艦的同時起降難題並非不可克服的短板,而是中國航母發展過程中一次必要的過渡嘗試。」
▼即將上福建艦的殲-15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