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大罷免結果31比0確定大失敗,日本學者分析「民進黨過去10年的相對優勢已宣告終結」。(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趙蔡州/綜合報導
核三重啟公投23日結果出爐,同意票434萬張、不同意票151萬張,同意票未達500萬門檻而未通過,大罷免7名藍委則是7比0全部安全過關。對此,長期關注台灣政治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表示,這次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過去10年的相對優勢已宣告終結,台灣政治進入朝野勢均力敵的時代。
小笠原欣幸23日晚間在臉書表示,這次公投內容為要求「重啟5月停機的核三發電廠」,實質上是在對民進黨政府推動的非核家園路線進行公決,這次的提案是由在野黨民眾黨所發起,國民黨表態支持,民進黨則持反對態度,形成朝野對決的局面,
小笠原欣幸指出,公投結果同意票為434萬多張、不同意票為151萬多張,同意票雖然大幅領先不同意票,但由於未達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門檻,因此未能通過。本次的投票率為29.5%,相較於2021年公投的41.1%投票率,下降幅度相當明顯。
罷免投票則是繼7月26日針對24個選區進行投票後,這次進行的是剩下的7個選區,對象皆為國民黨立法委員,結果罷免通過數為零,若以本次7個選區整體計算,同意罷免為33.9%,不同意為66.1%。上一次為42.5%對57.5%,這次國民黨的領先幅度進一步擴大,可說是獲得比上一次更為壓倒性的勝利,也可以解讀為民進黨支持者的投票意願降低。
小笠原欣幸說,這次罷免投票的勝負早在7月26日的24個選區投票後就已決定,8月23日的7個選區可說是所謂的「消化試合」,國民黨支持者士氣高昂,民進黨支持者則意興闌珊,他7月就已評價,大罷免將對賴清德政府及民進黨造成重大打擊,如今看起來不必再特別修正。
至於核三重啟公投,小笠原分析,公投結果顯示,要求執政黨轉變非核政策的聲音佔了壓倒性多數,若觀察台灣輿論趨勢,2010年代民調顯示支持非核的比例較高,但最近顯然發生逆轉,執政黨的非核政策確實面臨逆風挑戰,原因在於半導體、AI相關產業產生大量電力需求,但太陽能、風力發電的進度落後於原訂計畫,實際上必須大幅仰賴火力發電,再加上太陽能板引發環境與貪腐等疑慮,導致民眾產生擔憂。
小笠原最後說,2025年的「夏之陣」以執政黨大敗、在野黨大勝收場,顯示民進黨從2014年至2024年相對優勢的10年已經落幕,台灣政治進入朝野勢均力敵的時代,但其實雙方都有各自的課題仍必須面對,他直言「能從這次『夏之陣」中獲得正確教訓的陣營,將更有機會獲得2028年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