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男子生活規律,卻罹患大腸癌。(示意圖/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臉書發文指出,大腸息肉在台灣呈現年輕化趨勢,過去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已有不少三、四十歲患者。他強調,國健署雖建議50歲以上每兩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但年輕人若出現排便異常,也必須警覺,及早檢查才能避免癌變風險。
張振榕分享,一名30歲男子因同事罹患大腸癌第四期而提高警覺,近期又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因此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腸道內有一顆近1公分的息肉,若未及時處理,未來癌變風險將大幅增加,幸好此次已成功切除,避免潛在危機。
他補充,該患者平時不抽菸、不喝酒,飲食與作息也算規律,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工作與微波相關。不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僅將微波歸類為2B級「可能致癌物」,目前仍缺乏直接證據,因此仍需更多研究釐清相關性。
張振榕提醒,出現排便頻率改變、便血、腹痛或糞便變細時,不分年齡都應立即就醫。糞便潛血雖是第一線篩檢方式,但仍可能漏掉未出血的息肉,因此若有症狀或高風險因素,不宜僅依賴潛血檢查。
他強調,大腸鏡檢查能完整觀察腸道並同步切除息肉,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方法。即使生活健康、不菸不酒,也可能因基因或家族病史而罹病。大腸癌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族群若有警訊或家族病史,務必及早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