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國團中埔團委會舞獅文化傳承課程,不分老少吸引近百學員參加 。(圖/記者翁伊森攝)
記者翁伊森/嘉義報導
救國團嘉義中埔鄉團委會為延續中華傳統舞獅文化,八年前結合中埔鄉鹽館村下厝仔永興堂教練團,選在每年暑假期間開辦舞獅文化學習教育課程,八年下來吸引數百民眾與家人同行、夫妻相約,甚至是祖孫一同報名,今年更由同仁社區發展協會、同仁國小以及同仁社區舞蹈班共同招生辦理,還有舞蹈班老師帶領學員發揮創意自製環保獅頭參團。29日將在同仁國小風雨球場舉辦成果展,近百名學員28日彩排輪番上陣,表演過程氣勢磅礡,吸引不少民眾圍觀。
▲救國團嘉義中埔鄉團委會會長陳成鋒(前排右3)、鄉民代表劉月幼(前排右2)以及救國團嘉義中埔鄉團委會副會長詹智暉(前排右1),協助社區共同推動舞獅文化。(圖/記者翁伊森攝)
救國團嘉義中埔鄉團委會會長陳成鋒表示,八年前舞獅團有資深教練託夢提到台灣舞獅文化不能失傳,因此選在暑假兩個月讓孩子們參與由基礎開始學起,希望有機會將舞獅文化傳承延續,剛好同仁社區看到團委會辦理如此有教育意的活動因此受邀辦課,學員年紀最長82歲,最年輕的也只有7歲,可以說是跨世代運動。
▲參團的舞蹈班成員用環保籃編成輕量化獅頭,減輕重量讓女性學員表演起來也格外到位(圖/記者翁伊森攝)
▲永興堂陳宏易總教練年少開始推廣舞獅文化 。(圖/記者翁伊森攝)
永興堂陳宏易總教練說,也因為資深前輩託夢舞獅文化不能中斷,才成就這樣的傳承機會,而這次人數最多跨越老中青三代,學習過程大家宛如大家庭彼此照顧,甚至自己手工藝鞭製獅頭,希望繼續將這樣有意義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學員舞獅表驗探爐。(圖/記者翁伊森攝)
鄉民代表劉月幼說,有鑑於救國團及永興堂對於傳統文化的熱衷,自己也主動號召舞蹈班及鄰近孩童,甚至有民眾全家都來參加,對於這樣相當有意義的活動,呼籲各社區可以踴躍參加也讓傳統延續。
▲鄉民代表劉月幼為推動傳統文化也學起舞獅。(圖/記者翁伊森攝)
同仁社區理事長方永和表示,過去社區或廟宇之間的熱鬧氣氛就是因為舞獅開場而熱絡,而有經驗的人們為了生計、生活,被迫讓舞獅文化逐漸沒落讓他覺得可惜,因此才鼓勵年輕一代投入舞獅學習。
▲同仁社區理事長方永和。(圖/記者翁伊森攝)
同仁舞蹈班老師李佳玲說,舞獅並不簡單,起初接觸舞獅發現獅頭很重,因此才在學員徐秀如、張玉弦母女共同創意發想下,運用環保籃結合她們兩位的巧手編織下做出輕量版獅頭,舞起獅來才能精準最好每個動作。
▲學員徐秀如、張玉弦母女共同創意發想下,運用環保籃結合她們兩位的巧手編織下做出輕量版獅頭。(圖/記者翁伊森攝)
救國團嘉義中埔鄉團委會舞獅文化課程,今年擴大在同仁國小校區風雨球場舉辦,總共有88位學員報名参加,從今年7月4日上每禮拜五晚上7點至9點,每次2個小時的訓練,學員經過8個禮拜從基礎的金鷹拳16式到走路鼓訓練,以及舞獅基本丁字步,開大小邊到咬虱、探爐、探門簾等等,每個學員都將動作做到最細膩。
▲68歲邱秀桂(圖左1)熱衷參與舞獅文化已經20餘年,這次戴著3孫子女黃佳婕、黃立嫻以及黃世長同場表演。(圖/記者翁伊森攝)
▲同仁舞蹈班老師李佳玲(前排左1)帶著舞蹈班學員一起加入舞獅。(圖/記者翁伊森攝)
▲舞蹈班學員發想將塑膠籃、喜幛等環保素材加以改造編織成活靈活現的舞獅頭身。(圖/記者翁伊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