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晟彥/台北報導
蘋果(Apple)在7月時宣布,在台灣獲得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用戶將可以透過配戴Apple Watch取得「呼吸障礙」指標,此指標將用來判斷用戶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現象,在收集到一定數據後,若擁有中度至重度徵兆,將主動提醒用戶注意,同時此數據也可以帶至醫院給醫生進行更直接、快速的判斷,《ETtoday新聞雲》這次也藉由實測,帶所有讀者了解該如何進行,同時呵護所有人的健康。
▼呼吸睡眠中止症成為近年關注的健康議題。(示意圖/取自Pexels)
什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時因上呼吸道狹窄導致呼吸氣流減少或中止,進一步導致缺氧以及睡眠品質變差。根據國內睡眠檢測數據顯示,有超過6成民眾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缺氧導致打鼾、呼吸中止,可能因此出現睡醒仍疲憊、頭痛、嗜睡等狀況,嚴重更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失智。研究顯示,成年人約有9.38%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保守估計台灣約40萬人罹病,但大多數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
該怎麼進行「呼吸障礙」資料收集?
用戶必須在睡眠期間配戴Apple Watch(註一),並完成至少10天以上的睡眠追蹤,每次睡眠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在30天之後,系統將依照數據,若可能有中度、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前兆,系統將自動跳出通知警訊,這時候用戶可以透過產出的數據問診,但要特別注意,此「呼吸障礙」數據並不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呼吸中止指數(AHI;Apnea Hypopnea Index),但仍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依據,在門診時與醫生直接進行討論,以便使用者與醫師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包括可行的診斷與治療。
以記者自身實測,睡眠的方式、時間長短對於「呼吸障礙」指數的收集有滿大的影響,由於自身睡眠時間較短,通常一次的睡覺時間大約在3-4小時間,在比較短的睡眠時間中,出現呼吸障礙指數升高的次數就相對較多,此外,也建議測試的數據(睡眠天數)越多越好,在門診時除了產出的數據外,也可以透過「健康」中深度睡眠等數據將由醫生判斷,讓治療的方式能快速做出決定。
※假設從8月1日開始,數據將在8月30日後才會產出,但中間只需要有10個完整的睡眠追蹤即可完成,但追蹤的數據越多,誤報的機率越低。
▼在完成數據研判後,若可能有中度、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前兆,系統將自動跳出通知警訊。(圖/記者蘇晟彥翻攝)
▼在完成後,將可以從「健康」中找到相關呼吸障礙數據。
但有些人也會好奇,一般睡眠呼吸中止症常會看到必須在醫院進行幾個晚上的住院觀察,Apple Watch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偵測,根據蘋果提供的資料顯示,是透過Apple Watch中的三軸加速度計,能捕捉用戶在夜間身體的粗略活動以及呼吸相關的細微動作,依照此動作去判斷呼吸障礙的指數。
蘋果也在先前的訪談中提到,在此功能問世前經過
.設計階段:此階段包含了來自 2160 名參與者的 3936 個夜晚的居家及實驗室多導睡眠圖 (PSG) 錄音資料。
.性能測試階段:額外使用了來自 2542 名參與者的 7220 個夜晚的資料進行測試。這些測試資料在演算法訓練階段並未被使用。
.臨床驗證階段:共招募了 1499 名參與者,其中 1448 名完成了研究。
在最後臨床驗證結果顯示,加權後的整體敏感度為 66.3%(95% CI: 62.2% 至 70.3%),特異度為 98.5%(95% CI: 98.0% 至 99.0%),證明該功能符合設計目標,能夠可靠地識別睡眠呼吸中止症並將假陽性降至最低。在正常類別中,特異度達到 100%,表示所有演算法結果「陽性」的參與者至少患有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在重度類別中,敏感度更高達 89.1%,顯示絕大多數重度病例都能被識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