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捷悠遊卡相似,一卡通是從高捷營運崛起,業務擴大後進軍電支付市場。(圖/鏡週刊,下同)
圖、文/鏡週刊
一卡通與悠遊卡(悠遊付)都是肇史於大眾運輸工具的公司,繼而逐步擴大業務至電子支付等其他服務應用。一卡通現在要面對LINE Pay的「土洋之戰」和街口支付緊追在後的局勢,同時還有通路大咖如全聯、統一加入戰場,且包括相同「出身」的悠遊卡也動作頻頻。何以一卡通能在競爭白熱化戰場中續坐龍頭地位,甚至頻頻超車對手。
回顧一卡通的崛起,一開始是由高雄捷運營運,逐步擴大到其他交通運輸工具和商家小額付款,2013年成立票證公司發行及管理票證業務,2017年取得金管會許可進軍電支市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LINE旗下的LINE Pay合作,創立一路歷經12年時間,至今不僅已是國內電支龍頭,用戶數比起北捷悠遊卡(悠遊付)還多出近一倍。
▲攻城掠地擴張應用場域,讓電支付深入到最後一哩,像是市場、夜市等。圖為在士東市場也能使用悠遊卡支付場景。
為何能夠後發先至?「一卡通使用RFID技術,並且採用NXP的MIFARE技術架構,相較對手更穩定且彈性,具修改之便。」也是一卡通股東的金融科技平台業者如此觀察。相較選擇資訊外包的便利性,鄭鎧尹透露:「我們的研發人員都是自聘的。」
後端系統為基樁是關鍵。不僅提供消費者穩定與安全感,且能為企業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一卡通資訊團隊成員指著電腦中系統介面的數據解釋,企業員工搭捷運等大眾運輸行為皆能量化,成為企業推動ESG所需的碳排資料。
以半導體大廠日月光為例,透過一卡通整合去個資識別化的員工減碳資訊,且是由系統自動換算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認證的碳排數據,員工可以透過企業APP查閱自己的減碳成果與點數累積。「後端基樁穩固,前端附加價值服務與生活消費場域的延展才可能更多、更豐富,這樣一來,促進用戶黏著度提升,」鄭鎧尹說得坦白。
▲強化用戶黏著度和力拼轉虧為盈,是電支付業者邁入下階段重大里程碑。圖為目前用戶數第二的街口支付。
取得執照成立至今12年,一路走來,關關難過、關關過,但一卡通何時能虧轉盈呢?鄭鎧尹表示:「力拚明年轉虧為盈。」雖然前方路難走,但誠如他的座右銘「歡喜做,甘願受,不容易的路才真實。」與巨人們的應戰之道究竟將有何戰果?明年1月1日後,就能見真章。
更多鏡週刊報導
財經時事/無懼LINE Pay隊友變對手 專訪一卡通總座:玩轉數據續坐電子支付龍頭
一卡通迎戰勁敵/分手7年老隊友LINE Pay 專訪一卡通總座:靠情蒐數據續坐電支龍頭
一卡通迎戰勁敵1/合作夥伴變頭號勁敵 一卡通花三年時間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