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是台灣超商龍頭。(圖/記者蕭筠攝)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專文報導,便利超商(下稱超商)的創新概念源自於美國,如今卻在台灣徹底進化,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灣擁有2300萬人口,卻有超過1.4萬間超商。除了來自美國的7-Eleven,全家便利超商、萊爾富、OK超商等連鎖店,幾乎遍布每一個街角,形成前所未有的密集超商生態系。
此外,台灣超商也顛覆傳統定義,從單純的購物場所,蛻變成為可用餐、繳費、寄包裹,甚至健身的多功能空間,不論是孩童課後寫作業、上班族解決三餐、長者社交聚會,成為百姓高度依賴的生命線。
17歲黃姓高中生在台大附近一間7-Eleven讀書,除了座位區,這裡還設有ATM、咖啡廳、烘焙坊、拍照亭、印表機和閱讀區,「我之前在星巴克念書,但那裡太吵,很多人聊天,而且很貴。這裡比較安靜,便宜很多。」65歲張姓退休銀行員也是超商常客,經常坐在這裡一邊喝咖啡一邊看股市,還能順便繳帳單。
▲超商提供快速便利的消費選項。(圖/記者曾筠淇攝)
《華盛頓郵報》指出,若想要了解台灣超商可從7-Eleven開始談起,這個連鎖品牌定義了台灣超商模式,並且持續主導市場。
1980年,本土企業引入台灣第一間7-Eleven,初期經營困難、連年虧損,主因是業者直接買下房地產,而非透過租賃經營店面,成本過高。1990年代終於出現轉機,因為業者開始實踐本土化策略,力推茶葉蛋等在地新鮮食物,美國高層原本擔心茶葉蛋味道太重,未料迅速成為最暢銷商品之一。
2006年,7-Eleven引進多媒體機台「iBon」竟又達到新高度,顧客可以靠著它完成訂票、繳費、叫車、列印掃描、繳納罰單、申請政府文件等服務,原本必須親自跑到銀行、郵局、公家機關才能辦成的業務,如今全部可在街角解決。
2024年,台灣超商銷售額超過130億美元,7-Eleven就占超過一半,部分分店結合流行文化推出主題門市,包括Hello Kitty與七龍珠,成為觀光景點。最特別的是3間附設健身房的分店,消費者運動還能賺取豆漿或雞胸肉兌換券。
除了7-Eleven,其他業者也各有特色,全家推出行動店舖,OK超商導入無現金販賣機,將數百個據點轉型迷你商店。
▲日常所需都能在街角超商完成。圖為全家科技概念2號店。(圖/記者蕭筠攝)
社會學者張力翔分析,台灣經濟起飛卻也面臨「過勞之島」的稱號,民眾面臨全球最長工時,缺乏休閒時間,超商因此應運而生,滿足即時需求。
美國全國便利商店協會(NACS)的萊納德(Jeff Lenard)指出,美國住宅空間大得多,還有儲藏室可囤積食物」,相較之下台灣及日韓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間較小,更仰賴超商補充日常所需。
知名YouTuber莫彩曦與丈夫亞當比較美台7-Eleven差異的影片也獲得340萬觀看次數。她表示,「我在美國長大,只把7-Eleven當成加油站,純粹出於必要才去,而不是因為我喜歡待在那裡。台灣的7-Eleven完全改變我們對超商的想法,真的是完全不同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