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交保遭撤銷。(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台北地院日前裁定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以7000萬交保,並限制出境、出海與住居,然而遭高院在12日撤銷交保裁定發回更裁。此舉引發民眾黨強烈不滿,痛批高院標準不一,對比同日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涉貪案能獲100萬元交保,出現「巨大落差」。對此,律師林智群也點出兩人之間的3大差異。
民眾黨聲明指出,高院在陳怡君案中明確強調,必須有「勾串證言的具體事實」才能符合羈押要件,且檢方既已起訴,代表證據蒐集完成,法院不應再「接力補強」,但在柯文哲案上卻以「仍可能勾串或滅證」為由撤銷交保,顯然標準不一,形同侵害人權。
不過,多名律師分析兩案有本質差異。律師林智群點出三點不同:首先,陳怡君僅涉一案,且已認罪,柯文哲則涉及四案且全盤否認;其次,陳怡君交保後未受訪,直接返家,柯文哲則高調接受媒體訪問並評論案情,甚至被動與證人陳智菡同車,引發外界爭議;第三,柯文哲尚有多名證人未完成交互詰問,風險顯著不同。
▲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到高等法院出庭,最終獲得100萬元交保。(圖/記者黃哲民翻攝)
律師房彥輝則指出,法院判斷羈押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仍有「案情不明的危險」。陳怡君已坦承犯行,不存在勾串風險;相較之下,柯文哲仍可能透過其影響力對證人施壓,甚至過去在看守所都能透過他人或社群平台對外發聲,影響審判環境,因此民眾黨指控「雙標」並不符合法律專業。
高院合議庭也強調,本案涉案人數多、證人繁雜,北院原本限制「不得接觸同案被告或證人」的條件過於籠統,應明確界定範圍,否則難以落實。基於此,才裁定撤銷交保並發回北院更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