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福建艦航母被認為已進入服役倒數計時。(圖/翻攝微博)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已經過8次海試的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在本月11日再次出航、隔天歷史性首度穿越台灣海峽,前往南海進行科研試驗和訓練任務。但在可能宣布正式入伍前夕,《央視》專題紀錄片中卻爆出福建艦設計上出現最大弱點,即便有寬大的甲板面積,卻發生無法同時起降艦載戰鬥機的尷尬局面。
從官媒日前播出的「攻堅」紀錄片中,幾名艦載機調度員手持艦載機的模型,在模擬飛行甲板上劃過,其路線是從斜角甲板的降落區末端,滑行到艦首飛行甲板的右側整備區,而這一滑行路線中,艦載機依次壓過2號和1號彈射器。
如此一來,位在艦首方向2號彈射器,本來就是侵入斜角降落甲板的,再加上3號彈射器位於斜角甲板,因此證實福建艦在回收艦載機時,只能使用艦首的1號彈射器來起飛戰機。大陸知名軍事評論「海事先鋒」強調,這樣的設計已造成起降作業的效率降低,此時若艦載機在降落後的調度中,還要再壓過1號彈射器,「那整個航母的同時起降能力就完全喪失了。」
▼俯視福建艦甲板,黑色箭頭為殲-15滑行到整備區的路線,紅色圈內就是1、2號彈射點的位置,可見路線互相干擾。(圖/翻攝自騰訊軍事)
文章進一步分析,作為全球目前唯一重型艦載機的殲-15,降落在飛行甲板上後,一般都已停在降落區接近末端的位置,而這也是福建艦降落區長度比同噸位的美國小鷹級更長、甚至接近福特級航母的原因。但福建號航母的1號和2號彈射器都已延伸到降落區的中間靠前的位置上,因此殲-15、殲-35在降落後的滑行中,都會壓過艦首的1號、2號彈射器,導致兩條彈射器暫時不能執行彈射作業,影響艦載機的起飛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艦並未如美國福特級航母使用一站式保障作業,即在艦上設置多個綜合保障點,使艦載機可以在一個位置上同步完成電力、武器、化學、油料等不同的保障和整備作業後,快速移動到起飛位置完成彈射,提高航母單次出擊架次。由此可見,飛行甲板的運作效率,對於艦載機的出擊能力有著直接影響,顯然福建艦航母的起降作業難以同步展開。
▼ 福特級航艦。(圖/ U.S. Navy)
至於為何會存在這樣巨大的隱憂,「海事先鋒」認為,原本福建艦的彈射器是蒸汽彈射器,後因電磁彈射器進展較快且達到裝配條件,才改為電磁彈射器,而電磁彈射器的軌道更長,達到100米級別,因此出現侵入降落區、整備區的情況。當然如此選擇的目的也很明確,為了確保可以高效的出動滿載的重型艦載機、確保可以降落重量較大的預警機和重型戰機,福建艦就必須要使用性能更強的彈射器和長度更長的降落甲板。
軍事自媒體「雲霄武堂」也曾指出,這種取舍雖然犧牲起降靈活性,但換來更強的單批次艦載機出動能力。而福建艦在建造過程中也勢必經歷多次設計調整,若選擇進一步優化甲板布局,也可考慮將前部升降機後移或重新設計艦艏結構,但此舉卻面臨工期延誤數年的狀況,在交付節點緊迫性的前提下,只能做出權衡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