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的「精打細算」對於節省日常生活開銷而言相當重要。(示意圖/VCG)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在通膨、生活成本上升與經濟衰退疑慮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感到財務壓力。LifeStance調查指出,美國有83%民眾因物價上漲而感到經濟焦慮。財經專家Melanie Musson分析,掌握哪些日常用品不必花大錢,才能真正有效省錢,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Musson建議,許多昂貴商品其實不一定比平價款更好,以下7類日常用品是聰明消費者應避免花冤枉錢的項目:
1. 昂貴太陽眼鏡
價格並不等於防護力。美國眼科醫學會指出,藥妝店販售的標示「100%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通常就能提供與設計師款同等的防護效果。若想購買名牌,Musson建議選擇折扣通路,例如Costco就能以159.99美元入手原價500美元的Saint Laurent太陽眼鏡。
2. 小包裝食品與廚房基本用品
購買小包裝的日常食材,其實悄悄增加支出。對於常用、耐儲存的食品,購買大包裝更划算。例如香草精,在Costco可買到16盎司約14美元,而在Walmart僅1盎司就要將近5美元,長期累積的省錢效果顯著。
3. 名牌藥品
Musson指出,許多名牌藥與其仿製藥的成分、劑量與排列順序完全一致,價格卻差了一倍以上。選擇仿製藥通常能省下超過一半費用,效果卻無差別。
4. 季節性裝飾品
節慶商品看似吸引人,但價格往往被抬高,過季後常見大幅折扣。Musson建議,可選擇折扣商店、倉儲包裝或二手商店尋找相似的節日氛圍,僅在耐用、經典款上花費較合理。
5. 高價美妝品
許多知名化妝品牌有豪華包裝與廣告宣傳,但並非每款都比平價商品效果好。透過查看成分與使用者評論,常能找到性價比高的替代品,避免過度消費。
6. 名牌日用品
知名品牌容易讓人以為品質較佳,但許多店家自有品牌產品其實由同一製造商生產,規格與品質相同。以Costco的Kirkland Signature為例,常與大品牌規格完全一致,差別僅在包裝。
7. 瓶裝水
長期購買瓶裝水開銷不小。大部分美國城市自來水符合嚴格飲用標準,搭配濾水壺或檯面過濾器即可提升口感。配合可重複使用水瓶,不僅省錢,也能減少塑膠浪費。
Musson強調,精明消費並非完全不花錢,而是懂得在必要支出與可省之處做取捨。透過上述7大省錢策略,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必要開銷,將錢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