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芳(左)和婆婆出席「跨味新創」座談。(圖/記者楊淑媛攝)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食物是生活記憶的主軸,更象徵了心中的家。桃園市議員張碩芳日前出席婦幼發展局於婦女館舉辦的「跨味新創─移動式新台女力、體驗經濟行動計劃」自曝,從小被四川外婆帶大的她,習於辛辣口味飲食,嫁給本省人夫家,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清淡的閩南食物!何況是漂洋過海來台的新住民姐妹,要接受另一個國家的生活和飲食文化。
張碩芳說,剛嫁到夫家第一年的過年,祭拜祖先時婆婆準備豐盛三牲和供品,年夜飯「婆婆夾著一大塊白斬雞肉」到她碗裡,她當下直白道「白斬雞,沒味道!」,令婆婆慨嘆「外省媳婦難伺候!」公公打圓場,明年過年拜拜三牲由碩芳準備。
▲桃園「跨味新創」座談。(圖/記者楊淑媛攝)
熱愛廚藝,曾遠赴義大利學習義式料理的她,爽快回「那有什麼問題」。隔年過年前夕,她一早到市場買了生雞,回家做「義式烤雞」花了一上午醃料、烤,端上供桌時,公婆驚呼「碩芳,雞頭怎不見!也不見雞腳」,如何拜祖先?
張碩芳說,學做義式烤雞本就去頭、腳,她那知,祭拜祖先的雞「要有頭有腳」,長年居住台灣的外省和本省人,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有差異,何況是漂洋過海來台的新住民姐妹,要適應另一個國家的生活和飲食文化。
張碩芳表示,因為求學她在國外待了7年,回台灣後又去義大利遊學四個月,真心覺的文化的衝擊、語言的不同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可以在異國吃上一碗家鄉的美食,所有的疲勞都會在那個瞬間消失,鼓勵新住民姐妹學做料理,慰勞自己,也可一解思念家鄉心情。
張碩芳非常感謝婆婆愛料理,養成她的先生喜歡在家吃飯。儘管服務工作再忙,夫妻倆也會抽出時間在家做菜、用餐,因為透過「食物」,共餐的家人可以打開彼此的對話。不論好壞,食物其實承載著我們好多濃厚的情感,太其是「家鄉的味道或者媽媽的味道」都是難忘的記憶。
桃園市新住民人口數至今年4月底,已達6萬9510人,市府婦幼局10月4日起陸續辦理六堂「跨味新創-移動式新台女力、體驗經濟行動計畫」課程,邀請北台灣的新住民女性、喜歡多元文化的台灣女性與新二代,一起參加,用創意開啟女性的文化行動力。
六堂工作坊+餐桌 Demo+展演行動,由黃珮婷、楊禮琳、楊萬利、謝宜澂、林秀芃、鄭佑軒等師資帶領,從料理、故事到體驗設計,探索如何把日常技能轉化為文化資產與經濟力量,全程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