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肉雞有打生長激素,營養師鄭重澄清。(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呂孟凡營養師9日晚間在社群分享,家中意外發現一包標榜「不施打生長激素,確保雞隻健康」的雞肉產品,讓她感到相當困惑,「我不知道廠商是不是故意的,但這個言下之意很像是其他雞隻有打生長激素。」
呂孟凡營養師強調,這樣的標語容易讓人誤以為市面上的雞都可能施打生長激素,事實上這是長年流傳的錯誤觀念。她表示,自己每次在演講澄清這個迷思時,台下還是有不少人半信半疑,「白肉雞從孵化到宰殺只需約1個月,雞農期間忙於施打各種疫苗,根本沒多餘時間,也不可能花高昂成本去打生長激素」。
呂孟凡進一步說明,雞隻成長快速主要靠「育種」以及「飼料改良」兩大因素,這些技術早已能讓雞在短時間內長大,不需要額外施打生長激素。她也特別補充,黑羽土雞的飼養期較長,約需4至5個月,但同樣沒有施打激素的情況,這點獲得畜牧專業人士及現任雞農的網友認同。
網友留言也紛紛響應,獸醫系畢業的網友表示,如果真的有施打激素,還真想看看黑羽土雞能長多大,且生長激素的價格甚至高於雞隻本身。另有動科系網友科普,白肉雞是透過特定品種雜交與多年育種才具備現在的生長速度,並非靠藥物刺激。還有網友查證,改善人類矮小症的生長激素價格高昂,施打一次就要數千元,讓雞農根本不會為了養雞而投入這筆費用。
不少人也分享親身經歷,表示即使醫師或市面推銷員仍會誤導消費者,認為「不打激素」的雞肉較健康,導致民眾對雞肉產生不必要的疑慮。多位雞農和專業人士都反映,這類謠言已經根深蒂固,時常需要花時間向消費者解釋,甚至連藥物標示也常被誤解。呂孟凡營養師呼籲,雞肉生長激素的傳言應該停止流傳,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台灣雞肉,不必再被行銷話術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