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報導,台灣擴展國際貿易夥伴的努力受阻。圖為台中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日經亞洲》(Nikkei Asia)12日引述消息人士說法報導,台灣擴展國際貿易夥伴的努力遭遇拖延及拒絕,加拿大甚至將已完成談判的貿易協議,拖延簽署長達數個月,凸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克服中國孤立與施壓的難度。
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多名消息人士透露,台灣近年持續向紐、澳、日、加等國提議簽署貿易協定或特定產業合作架構,同時積極爭取與東南亞4大經濟體達成經濟合作或投資條約。但其中2人直言,幾乎所有國家的反應都很冷淡。
其中,加拿大早在今年4月大選前,就已完成與台灣的貿易談判,卡尼(Mark Carney)政府卻遲遲不願推動簽署程序。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對此回應,「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加拿大與台灣維持非官方但珍貴的經濟和民間交流。」
不過,英國則是已與台灣簽署多項協議,包括2023年的里程碑貿易協定,以及投資、數位貿易、能源與淨零排放等領域的協議。菲律賓也是少數例外,該國因為南海爭議與北京關係緊張,被視為少數願意與台灣接觸的東南亞國家之一,「目前尚未針對貿易協議展開正式討論,但有理由感到樂觀。」
Tech power Taiwan's global trade diplomacy struggles for traction https://t.co/KUxzqgEfga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October 12, 2025
從歷史上來看,台灣主要透過美國領導的倡議或對話,或華府在多邊體系中的強力支持,推動國際參與。前駐歐盟大使李淳也指出,隨著中國實施「外交封鎖」,台灣在達成貿易協議時面臨巨大挑戰,因為「與台灣談判協議是行使主權的表現」。
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研究員易大為指出,華府近期更優先考慮雙邊關係,並且放棄集體領導,「意味著許多國家可能更不願意冒著直接與台灣接觸,並且激怒北京的風險」,即使是日韓與澳洲等美國盟友,也因為對中貿易依賴而保持謹慎,在美國限制AI晶片出口的努力中也有類似情況,「許多盟友猶豫不決,擔心國內經濟反彈與中國報復」。
不過,易大為樂觀認為,「隨著台灣晶片製造商在美國、歐洲與日本擴張,以及無人機零件等產業在中東歐取得進展,與台灣的貿易及投資協議需求自然將會增加,這可能為談判帶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