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宣布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限制,讓全球供應鏈再掀震盪。美國總統川普隨即警告,若北京持續將稀土當成貿易籌碼,將考慮採取反制,甚至可能取消原定在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這場「稀土風暴」不僅是一場貿易衝突,更牽動全球高科技、軍工及新能源產業的神經。
▲稀土開採與提煉過程相當困難、成本高且對環境污染嚴重,因此成為戰略性資源。圖為美國加州莫利礦業開採稀土金屬。(圖/CFP)
中國強化出口禁令 新增5項稀土元素與技術管制
中國自4月起,已對釤、釓、鋱、鏑、鎦、鈧、釔等7種中重稀土及永磁材料進行出口管制。最新一波措施再擴大範圍,新增銪(europium)、鈥(holmium)、鉺(erbium)、銩(thulium)、鐿(ytterbium)等5種稀土金屬與相關產品,使受限品項達到12種,同時要求稀土製造技術出口也需申請許可。
此外,北京還擴大限制稀土最終用途,涵蓋14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層以上儲存晶片的研發與生產設備,甚至包括具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慧技術。這被外界視為中國在貿易談判中「以稀土為武器」的明確信號。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衝擊全球供應鏈,圖為中國連雲港,工人正運輸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準備出口。(圖/路透)
稀土不稀有 但掌握者稀少
所謂稀土,其實是指包含釔(yttrium)、鈧(scandium)及鑭系元素(lanthanides)在內的17種金屬元素。雖然「稀土」之名讓人以為稀少,但它們在地球地殼中的含量並不低,甚至比黃金還多,只是開採與提煉過程相當困難、成本高且對環境污染嚴重,因此成為戰略性資源。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全球61%的稀土礦產量來自中國,而中國更壟斷全球92%的稀土加工市場。由於分離技術複雜且昂貴,即使美國擁有部分礦藏,仍需送往中國進行提煉。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巴斯卡蘭(Gracelin Baskaran)指出,「中國展現出願意將美國對其稀土依賴『武器化』的意圖。」
稀土無所不在 從電動車到飛彈都離不開
稀土金屬廣泛應用於日常科技與高端產業中,包括智慧型手機、筆電、喇叭、LED燈、平面電視與風力發電機;更是電動車電池、核磁共振(MRI)掃描儀及癌症放射治療的重要材料。
軍事與航太領域同樣離不開稀土。美軍的F-35隱形戰機、潛艦、雷射系統、衛星與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missiles)皆仰賴稀土製造,顯示它已是國家安全命脈的一環。
全球陷入依賴 美國難擺脫「稀土枷鎖」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報告指出,美國2020年至2023年間進口的稀土化合物與金屬中,有七成來自中國。目前美國僅有一座稀土礦場仍在運作,位於加州,但缺乏完整分離與加工能力。
川普(Donald Trump)多次抨擊中國違反貿易協議,指控北京壟斷戰略資源,近日更再度發文表示,「對於每一種他們能壟斷的元素,我們都有兩種能取代它。」
全球尋找替代方案 但短期內難逃中國掌控
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已成全球共識。各國目前正從三方向努力,分別是是開發自有稀土礦藏、推動磁鐵與稀土材料回收、研發不依賴稀土的新型馬達與替代技術。
但專家坦言,稀土開採與提煉成本高、環境代價大、技術門檻高,其他國家若要建立完整供應鏈恐需數年。現階段,只要能把對中國依賴降至六成以下,就算是風險可控的關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