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 」集合40多家兩岸特色美食。(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今(16)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吸引360多位台灣民眾與團參加,現場有40多家兩岸聯合品牌、台灣小吃擺攤,一連三天很有台灣市集夜風情。其中,來自台灣蚵仔煎老闆沈士元今年65歲,1999年開始到大陸各地夜市、市集去擺攤位,至今已經26年,走訪大陸300多個城市,這回到北京擺攤也是希望拓展市場,能在開一間台灣特色小吃店。
出席開幕式的主要嘉賓包括,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兼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王紅、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以及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駿、北京朝陽區委書記吳小杰等人,活動吸引近百個台灣民間社團,有360名嘉賓出席。
▲張志軍也說,希望有機會去台灣走走。(圖/記者任以芳攝)
會後,張志軍與高孔廉特地走一趟兩岸市集,與台灣攤商交流對話,剛好逛到賣台灣肉鬆攤位,高孔廉問,「為何能到大陸販售?(陸方禁止台灣豬肉等商品)」商家也回應,都是台灣在大陸委託製造,技術配料都是源自台灣味道。
張志軍也很好奇問,「在這攤位哪一種(台灣小吃)賣最好?」對方也介紹有「蚵仔煎、泡菜臭豆腐、大腸包小腸。」張志軍也說,自己在只有在大陸吃過台灣臭豆腐,但沒去過台灣,希望有機會去走一走
▲台商小郭賣「台灣味」打通北京市場。(圖/記者任以芳攝)
現場集合兩岸精品市集匯集40家品牌攤位,從16日到18日一連三天在望京小街舉行,包括統一、康師傅、北冰洋、紅星二鍋頭等兩岸知名企業,展出北京非遺文創與台灣特色小吃臭豆腐、蚵仔煎、大腸包小腸、泡菜臭豆腐、東山鴨頭等。
在北京做食品生意的郭老闆專門進口台灣味,像是金蘭醬油、紅標米酒等調料,他也在北京生產台式香腸、甜不辣、米血糕,堅持台灣調味比例,成為許多各省台商、台生「思鄉味」的首選。
小郭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指出,台灣小吃一開始在北方市場也很陌生,透過擺攤推廣後,北京人也開始接受台灣小吃,像是許多北京餐廳把台式香腸、甜不辣、米血糕納入菜單,尤其是燒烤店面,接受度越來越高。
▲來自台灣蚵仔煎攤位老闆沈士元在大陸300多座城市擺攤。(圖/記者任以芳攝)
來自台灣蚵仔煎攤位老闆沈士元今年65歲,早期在台灣做夜市擺攤,1999年開始到大陸各地夜市、市集去擺攤位,專門賣蚵仔煎,至今已經26年,走訪大陸300多個城市,欣賞大江南北無數風光,只剩下新疆、西藏、蒙古沒去過。
他也說,「走過千山萬水,對杭州最有感情,很喜歡這個地方。」另外,他也對自己蚵仔煎堅持「專一」,舉例四川、湖南湖北、貴州江西一帶愛吃辣,北方不吃甜醬,但他堅持不改配方醬,也不加入花椒,就是堅持台灣特色醬料,包括蚵仔也選用上海海鮮,因為很「大顆」,也是對消費者的尊重。
▲台商小張大哥希望在北京開第三間台灣特色美食店。(圖/記者任以芳攝)
另外,來自杭州小張大哥是做泡菜臭豆腐,來大陸做小吃有十年時間,目前在台州、徐州各開一間臭豆腐店面。這次來北京擺攤也是看好當地市場,先來看看環境和消費與口味,考慮進攻北方開第三家店面。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今16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據悉,「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自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三屆,成為京台兩地民間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動。
北京朝陽區委書記吳小杰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詞,表示朝陽區作為首都對外開放與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始終積極搭建兩岸同胞互動平台。「此次交流節選擇在朝陽舉辦,不僅是對本區多元文化氛圍的肯定,也將為兩岸社團深化合作、增進情誼提供新契機。」
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王紅在致辭中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她表示,北京海促會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發揮民間性、專業性、聯誼性優勢,推動京台各領域深入合作,「兩岸關係的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則致辭。(圖/記者任以芳攝)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則在致辭中強調,兩岸交流往來「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的民心所向」。他指出,社團交流是兩岸民間互動的重要紐帶,期盼兩岸社團以此次交流節為契機,深化互動合作,促進「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共同塑造祖國統一大勢。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則回顧多年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歷程,強調「兩岸交流是相互了解、互利共榮的康莊大道」。他呼籲面對現今局勢,雙方更應「排除干擾、積極溝通」,透過社團互動促進融合發展,「以實際行動回應兩岸民眾對和平的期待」。
▼ 台灣小吃與展攤現場。(圖/記者任以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