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圖/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鄭佩玟/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選舉今(18日)揭曉,靠著敢戰善辯、要台灣人自豪「我是中國人」等言論獲得深藍青睞的鄭麗文最終當選,但上任後將面對3大考驗,首先過於親中的論調,不僅對尋求「理性、務實」形象的2026候選人來說是高風險訊號,更難以爭取中間選民認同;其次,選舉中多數縣市長及地方派系支持郝龍斌,而鄭麗文此次得票數只6萬多,是黨員直選以來最少的票數,恐成弱勢黨主席,也會陷入「令不出黨中央」的窘境;第三,藍白合作恐讓民眾黨憂心有被抹紅風險,造成藍白合變數,這都是橫亙在鄭麗文面前的考驗。
藍營人士指出,當前國民黨的支持度回溫,主要來自於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而非國民黨自身獲得了社會的認同,黨內普遍認知,要贏得2026九合一選舉和2028總統立委大選,國民黨必須展現「理性、務實、重視本土」等形象,然而,鄭麗文的「激進」風格與其部分親中言論,不僅在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眼中容易被視為與台灣主體性疏離的象徵,更關鍵的是她的發言幾乎直接為民進黨奉上了「抗中保台」的選戰素材,會使國民黨整體被更深地貼上「親中」標籤,背離台灣主流民意,更成為地方選將的沉重包袱。
對於力求展現務實作風的候選人而言,鄭麗文的親中路線風險,將迫使他們在選舉論述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距離甚至切割,黨中央有可成為選戰的「票房毒藥」。民代的切割與孤立,也會從根本上削弱了黨主席對全黨的指揮權,中央指令難以在基層落實,形同政治上的權威真空。
藍營人士以前主席洪秀柱時代末期為例,2016年不顧國民黨內兩岸路線之爭的紛擾聲,洪秀柱仍執意赴陸參加「洪習會」,除了時任副總統吳敦義痛批,「是她跟我們中國國民黨不同調,不是我跟洪秀柱不同調。」就連黨團為此都發出聲明切割,直言洪秀柱沒有事前告知,要求洪行前要跟黨團溝通,並大聲說出「一中各表」。顯現國民黨立委背負極大包袱,才會公開群起反彈。該人士認為,鄭麗文上任後,黨中央與黨團不同調的情形可能會時常發生,概念等同區分為「你是黨意、我是民意」。
此外,黨主席選舉中除了多位藍營縣市長,多數地方派系更是力挺郝龍斌,包括雲林張家、新北市議長蔣根煌、屏東縣議長周典論、台東縣前議長吳俊立,鄭麗文雖也獲桃園市議長邱奕勝與前秘書長李乾龍等重要支持,但未來提名時,地方派系的協調與整合仍成一大挑戰。據悉,有些地方派系、立委部分已打定主意,日後有事直接找縣市長商量、取得共識即可,認為鄭麗文的想法與做法不是很重要。
鄭麗文一貫作風也讓民眾黨響起「紅色警戒」,白營人士指出,兩岸路線議題向來是決定選戰結果的關鍵之一,鄭麗文的論調明顯偏向紅統一些,主張「恢復九二共識」,且強調一中原則,並要增加更多的兩岸交流,民眾黨屆時在2026或2028大選要與藍營合作,可能會更讓自身被貼上更深的「親中」標籤,很難對年輕世代支持者與中間選民交代,因此鄭麗文的兩岸立場若更加激進,絕對會影響到接下來藍白間該如何合作。
黨務人士認為,鄭麗文的當選,顯見黨員結構與全民結構有明顯落差,藍營內部憂心,此次黨主席改選投票率創黨員直選以來第二低,鄭麗文的得票率雖超過5成,但得票數僅6萬5122票,比4年前朱立倫當選的8萬5163票還少,恐將會是「最弱勢的黨主席」,因此從競選傷痕的修補、2026選舉提名、柴米油鹽與選舉經費的募款,到媒體金主派系力量的整合,都需要鄭麗文放下主席身段一一解決,若無解決人和與路線問題,那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將衝擊2026、2028選舉,弭平方式可採分權式的集體領導,關鍵是鄭麗文得清楚認知自己就是弱勢黨主席、造王者,肩負維繫藍白合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