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發表談話。(圖/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選舉今(18日)落幕,最終由候選人鄭麗文以逾6萬5千票勝出,成為新任黨主席。對此,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分析指出,鄭麗文的當選,象徵朱立倫帶領的過去4年,以及江啟臣帶領的1年半時間,曾嘗試向中間靠攏的努力正式劃下句點,也反映在國民黨內對於「中間靠攏路線」並非主流。
鄭麗文以逾6萬5千票勝出,得票率50.15%,而鄭麗文選前曾高喊「我是中國人」,與過去藍營政治光譜相比,確實相對偏向中國大陸,因此被外界認為,一旦她當選新主席後,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將會有根本上的變化。
左正東分析,鄭麗文的當選,象徵朱立倫帶領的過去4年,以及江啟臣帶領的1年半時間,嘗試向中間靠攏的努力正式劃下句點,也反映黨內「中間路線」並非主流。左正東表示,鄭麗文得票過半,顯示她在國民黨特殊的黨員結構中取得明確多數,但這也意味,國民黨內部對「往中間靠攏」的理念缺乏廣泛支持,反映黨員結構長期僵固、年齡偏高,使改革與轉型動能有限。
不過左正東也認為,鄭麗文的當選並不意味國民黨必然走向極端,但確實凸顯「黨意」與「民意」之間的明顯落差。國民黨在兩次總統大選中都曾獲得4、5百萬張選票,但這次投給鄭麗文的僅有6萬多人,「這群黨員在整體支持者中,只佔了10分之1」,若未來黨主席以這部分黨員的意見作為主要政策依據,恐將與更廣泛的支持者群體產生脫節。
左正東說明,國民黨的黨內權力結構與支持者分布長期脫節,黨代表多數並非民意代表,黨內決策體系的制衡力量不足,中生代與地方首長意見未被充分反映。縣市長的民意基礎遠高於黨代表,若新任主席無法調整這樣的結構問題,只憑黨員意志決策,恐怕會讓國民黨在未來的大選中跌得更慘。
左正東強調,新任主席的首要課題,應是重新建立黨內權力與社會支持間的連結,「不能只看黨員結構,應該放眼整個黨4、5百萬支持者的意象,並以縣市長、立委、議員的整體民意為政策主軸。」唯有如此,國民黨才有可能重新獲得社會多數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