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將在四中全會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工作報告,並就《十五五規劃建議(討論稿)》作說明。(圖/路透社)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二十屆四中全會」)歷時四天,將於今日(23日)在北京閉幕。這場會議備受矚目,除審議並通過兩萬字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擘畫方向外,全會召開前夕,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委員苗華等9名上將遭開除黨籍軍籍,軍中反腐風暴再度擴大,引發外界關注軍委領導層是否將出現調整與增補,人事整肅與高層人事變動成為重要政治焦點。
預告公報發布!重點聚焦「十五五」藍圖
根據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全會上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工作報告,並就《十五五規劃建議(討論稿)》作說明。會議公報預計將於今日下午發布,內容除對三中全會以來的政治局工作進行總結外,重點將在於「十五五」時期的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
本屆全會是對「十四五」時期的系統總結,也是對未來「關鍵五年」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設計。大陸方面把「十五五」規劃的制定和決策部署,視為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與藍圖。
中共中央此前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2026年至2030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五年,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過程。
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日前出席一場座談會,明確指出未來「十五五」規劃將以「高水平開放」與「制度性創新」為雙引擎,在全球變局中鞏固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與韌性,並在開放中尋求新機遇、在變局中開新局。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表示,「十五五規劃」將以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力,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特別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領域加速攻關,同時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化、數位化轉型,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另外,「十五五」規劃將明確科技創新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振消費將成為重點目標之一。官媒報導稱,未來中國須保持年均4.5%以上經濟增速。
政權緊迫感?經濟議題提前登場圍繞「五大主線」
本次四中全會的議程相較以往,中共歷屆「五中全會」才是審議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主要平台,但今年提前將經濟主題納入四中全會議程,西方智庫媒體分析是「中南海對當前經濟壓力的戰略回應。」
據《新華社》社評指出,「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今年預計達到140兆人民幣,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十五五」時期將是「全面發力的關鍵期」,其基礎穩、潛能大、趨勢好,長期向好的條件並未改變。
從產業規劃來看,本次「十五五」需要重點關注的產業主要涉及科技(新質生產力)、金融、農業、能源四個大方向;從實現目標來看,「十五五」期間,有多項長期戰略目標即將截止。如2028年城鎮化率達70%;完成2024—2028年化債任務;2030年實現碳達峰;人工智能應用普及率達90%等。
大陸多家券商與政策研究機構分析認為,「十五五規劃」可能圍繞五大主線展開:
一、科技強國:未來五年,中國將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推進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半導體、自主算力等領域突破,並加強關鍵技術「卡脖子」環節的自主攻關。
二、金融強國:延續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建設「六個強大」——強大貨幣、強大央行、強大金融機構、強大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監管與強大人才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與數字金融體系。
三、基建強國:「十五五」時期的基建投資仍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央將透過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重大工程,重點包括川藏鐵路、沿江高鐵、西部陸海新通道與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等項目。
四、消費強國:針對內需疲弱現象,政策將著重「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推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支出比例上升,實施「投資於人」戰略,激發民生與服務型消費潛力。
五、民生強國:應對老齡化與少子化挑戰,推進托育、養老、醫療等體系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以「大健康經濟」與「銀髮產業」為突破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 2023年3月11日,中共軍委委員在人大會議上排隊上台宣誓,張又俠(中)、何衛東(左)、李尚福,如今後方兩人前後落馬,十分諷刺。(圖/記者任以芳攝)
四中全會政治看點:人事接班訊號、貪腐風暴擴大?
除經濟藍圖外,本次四中全會也被認為是觀察中共高層人事動向的重要窗口。根據公開名單,目前中央委員已有十餘人落馬,其中包括前外交部長秦剛、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及前工信部長金壯龍等人。
軍方涉貪更是重災區,四中全會前夕,中共軍體系有 「九名高級將領」 被宣佈開除或免職,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以及中央軍委委員、前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等9名上將被開除黨籍、軍籍。
根據多家陸媒與港媒報導,9名遭處分的上將除了有何衛東、苗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前常務副主任何宏軍、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前常務副主任王秀斌、東部戰區前司令員林向陽、陸軍前政治委員秦樹桐、海軍前政治委員袁華智、火箭軍前司令員王厚斌,以及武警部隊前司令員王春寧。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內已有10多名中央委員接連落馬,本次全會將如何反映這波整肅的結果,預料中央軍委領導層在全會後出現增補與調整,可能將遞補至少12名中央委員職缺。這波整肅範圍之廣、層級之高,顯示中共軍中反腐行動仍在深化,也為四中全會後的軍委與政治局人事布局埋下伏筆。
▲中美角力戰之際,「十五五」規劃將是邁向2035年現代化目標重要藍圖方向。(圖/路透社)
時機敏感:經濟壓力與中美角力並行
本次會議舉行之際,恰逢中美關係再度緊張,中美關稅戰持續開打,北京收緊稀土出口管制、APEC峰會前景不明,使外界更加關注中共如何在經濟政策與對外戰略之間取得平衡,尤其「十五五」規劃草案該如何應得未知國際局勢變化?
賈若祥指出,儘管「十五五」規劃的研究與起草工作自一兩年前已啟動,先前在征求意見稿中,特別強調「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充分考慮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在內的外部不確定性。
據統計,中國去年的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40兆,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仍高,顯示中國與世界經濟已形成深度互嵌關係,「可以說是與全球經濟休戚與共」。
他也強調,中央對國際形勢變化已有清晰研判,並要求在規劃中強化「戰略韌性」與「政策預留」,以應對貿易格局重塑、供應鏈重組等挑戰。「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但中國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是對全球經濟最大穩定力量。」
另外,中美貿易關稅戰可能成為「習川會」焦點的背景下,預料「四中全會必定有一套完整發展戰略,向內穩信心、向外顯定力。」
全球都在關注四中全會落幕,一是否有重大人事調整,甚至釋出接班訊號?二是「關鍵五年藍圖即將揭曉」。自1953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實施十四個五年規劃,「十五五」規劃將是邁向2035年現代化目標的「橋梁期」。
在外部形勢動盪、內部轉型壓力並存的關鍵節點,這份即將公開的《建議》被視為中共為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年,發展方向定調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