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30日在南韓釜山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圖/路透)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美元首「習川會」今(30日)在韓國釜山落幕,這是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後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會晤。雙方聚焦經貿議題,並達成多項共識,但未觸及「台灣問題」。兩岸學者分析認為,本次會談的主要成果在於「延續並鞏固經貿共識」,中美雙方「暫時」將焦點放在經貿穩定與政策調整上,至於「台灣問題」太過複雜,留待明年川普訪華時重點再行討論。
「習川會」六年後再聚首,今天30日在韓國釜山登場,這也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後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會晤。雙方聚焦經貿議題、採購能源及農產品貿易達成共識。大陸宣布暫緩稀土出口與港口稅一年,同時恢復自美採購大豆與能源,外界分析本次會談成果,釋出中美經貿關係逐漸穩定的訊號。
大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林承鐸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時指出,此次會談反映出大陸以「穩中帶鬥」的策略應對中美競爭,在經貿上釋出誠意,在政治上保留空間,展現「策略性溫和與持續博弈並行」的態度,透過實際措施釋出誠意,同時為下一輪中美戰略談判預作布局。
林承鐸指出,會前大陸主動宣布暫停稀土出口限制、延後港口稅費一年,並重啟美國大豆與能源採購,顯示北京方面「以經濟穩定為戰略基礎」,希望藉經貿互惠穩住中美關係的基本盤。他認為,美方同樣釋放善意,在關稅緩解與貿易空間上有所讓步,「雙方在施壓與互讓之間展現出務實的談判姿態」。
不過,林成鐸強調,從經濟戰略的角度觀察,大陸此舉並非示弱,而是「集中火力,暫時穩局」。這種有限讓步實際上是為了「拉高談判桌上的籌碼」,維持中美經貿關係的穩定,並為未來更具主動權的戰略談判鋪路。他指出,稀土、農業市場等結構性優勢仍是大陸的重要談判籌碼,「北京仍在主導遊戲節奏」。
林成鐸總結指出,這次會議呈現出「穩中帶鬥」的格局,大陸透過靈活調整與戰略克制,既維持經貿穩定,又保留了更大的政治與外交回旋空間。

▲自2019年之後,「習川會」六年後再聚首。(圖/路透)
包承柯分析指出,這次會談的主要成果是「延續並鞏固經貿共識」,雙方在會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磋商中,已就多項關鍵問題達成初步協議,包括美方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措施、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芬太尼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及出口管制等議題。「今天通過元首會談的方式,雙方公佈達成協議的一系列主要內容。」
包承柯指出,從這次會談來看,中美兩國領導人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關稅貿易領域,現階段側重政策調整。至於「台灣問題」雖然是中美關係「核心焦點」但具有高度敏感與複雜性,「不適合在釜山會場這短暫交流中深入處理」。
包承柯繼續分析,川普也明確表態,計畫明年訪問中國。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先把一些迫切性的經貿問題先解決了,然後再面對明年的中美元首會談,從更廣泛、更深入的角度去談中美之間的關係。
他進一步解釋,雙方目前的處理方式,是先將迫切的經貿問題妥善解決,為後續更全面、更具戰略性的中美元首會談奠定基礎。「川普已明確表態,計畫明年訪問中國。屆時雙方將能從更廣泛、更深層的角度,討論台灣等長期戰略性議題。」
針對外界關注的台灣議題,林成鐸分析,這是「習川會」刻意避談是經過計算的結果。「也是雙方共識,『台灣問題』的敏感度過高,若在釜山談,反而影響經貿議題的推進。」
他也預測,「台灣問題」將留待川普未來訪華時再度提出,以配合政治時機,「既可避免激化近期的台海氣氛,也能在未來擴大外交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