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欲擺脫大豆對外依賴,極力在鹽鹼地實驗栽種新品種改良大豆。(圖/翻攝央視,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八成的背景下,科研團隊在鹽鹼地嘗試種植並取得重大突破。大陸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大豆新品系「中黃357」在山東東營試種成功,平均畝產達287公斤,實現鹽鹼地環境下的高產創紀錄,被視為推動大豆自給率提升的重要一步。

《工人日報》報導,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山東東營組織召開鹽鹼地大豆新品系「中黃357」大面積高產創建現場觀摩測產會。測產結果顯示,在土壤鹽分含量2.4‰至4.4‰的鹽鹼地條件下,「中黃357」示範種植500畝,實收20.25畝,折合13%標準含水量,平均畝產達287.13公斤。
「中黃357」是大陸農科院在「大豆品種躍升」專項任務下,利用生物育種技術整合耐鹽與高產基因培育而成,具有株型緊湊、抗根腐病及花葉病毒等特性。經過兩年區域試驗,其平均畝產達237公斤,較對照品種「齊黃34」增產近一成,同時,該品種也已完成國家黃淮海濱海鹽鹼組生產試驗。

此外,科研團隊同步推進「大豆油料產能提升」科技攻關與全產業鏈創新,透過「覆秸抑鹽」技術穩苗保產,結合高地隙履帶收穫機與柔性脫粒系統,實現低損高效收割,最大化發揮品種潛能。
同為鹽鹼地,山東東營使用的另一項新品種「國創豆78」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經9月30日實收測產,單畝達369.15公斤,為大陸全國大豆平均產量的兩倍以上。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田志喜指出,這一數據創下耐鹽鹼大豆國內最高紀錄。

在大陸大豆進口量超過1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八成的情況下,開發耐鹽鹼新品種、提升單產與利用邊際土地,成為大陸提高大豆自給率的戰略關鍵目標之一。大陸農科院研究員孫石表示,「提升自給率的兩條途徑,一是提單產,二是擴面積,而充分利用鹽鹼地等邊際土地,正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