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外送專法,業者表示,平台並不反對以法治化方式管理外送產業,但關鍵在細節與配套,因為牽涉層面廣、效應複雜,需要充分對話與深入研究。(圖/協會提供)
記者游瓊華/台中報導
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外送專法)今日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指出,外送工作具備高報酬與高彈性,不應被污名化為「低薪血汗」,並呼籲立法應保留產業的彈性,避免因強制納保增加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與外送員。
根據平台統計,今年1至10月間,每週接單超過40小時的全職外送員,平均月收入可達6萬6千元;即便是每週接單31至40小時,月均收入也有4萬8千元,已超越許多傳統行業的薪資水平。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理事郭昕宜在會中表示,有從業人員寧願放棄月薪4萬5千元的店長職位,選擇繼續從事外送工作,證明其收入具有相當吸引力。
郭昕宜強調,外送工作的核心價值在於「自由本身就是報酬的一部分」。她引用數據指出,目前有超過八成外送員為兼職,其中近七成另有正職工作,顯示外送是許多人主動選擇的彈性就業模式,而非無奈之下的唯一選擇。
針對外界質疑外送員勞動保障不足,郭昕宜澄清,平台自2021年起已為全體外送員投保全時段意外險,今年更擴大納入第三人責任險,每年保費支出近5億元,保障已優於多數兼職工作。平台方擔憂,若專法強制要求納入勞工保險與職災保險,不僅會與現有商業保險疊加,增加的營運成本最終也可能反映在外送費用或外送員的報酬上。
郭昕宜表示,台灣外送員人數已從2020年的9萬人成長至近15萬人,若勞動條件真如外界所稱惡劣,市場不會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郭昕宜呼籲,立法應基於事實與數據,在保障勞工權益與維持市場自由間取得平衡,才能讓制度穩定、產業活絡,創造勞工、平台與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