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網友分享在北市天母買了3顆芭樂600元,記者實際來一趟該店。(圖/記者黃宥寧攝)
記者黃宥寧/台北報導
北市天母一間水果行因「3顆芭樂600元」引爆熱議,不少網友驚呼:「一顆200元的芭樂到底在吃什麼?」也有人忍不住吐槽:「這顆芭樂應該是聽交響樂長大的吧!」討論一路延燒。《ETtoday新聞雲》記者實際走訪該店,詢問老闆娘高價背後的原因,她也低調給出回應。
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不是外界口中的「貴婦水果行」裝潢,而是一間樸素、乾淨的小店,且僅有老闆娘一人顧店,態度低調卻坦率,更願意向記者解釋芭樂售價較高的真正原因。
老闆娘親切說,他們販售的芭樂並非市面上常見的珍珠芭樂,而是經挑選的高甜度、高密度品項,屬於精品等級。「水果本來就有分等級,我們賣的是比較好的那一種,所以單價一定不一樣。」她也打了個比方:「就像車子一樣,TOYOTA和賓士都是車,但等級跟價位本來就不同。」
另外,近日市場供應量大幅縮減,因為現在是夏天換冬天,芭樂量本來就少;去年颱風又影響到產區,有時候好的貨到市場時真的只有一箱,她坦言,精品級芭樂向來「量少就是貴」,而每天的種植價等都在浮動,「像前批芭樂,一箱成本就要5500元。」
外界質疑「結帳才知道價格」,老闆娘也特別澄清,當天接待該名女客人的是老闆本人,且事前已有提醒。「老闆其實有跟她說『芭樂最近比較貴,妳可以先考慮一下』,但對方最後還是決定買。」
她補充,疫情後消費習慣改變,許多客人不喜歡水果被觸摸,因此多改成整袋包裝。「但如果客人只想買一顆,我們也會賣。」

▲該家無籽芭樂1斤250元,外觀相當漂亮。(圖/記者黃宥寧攝)
談起網路上熱議,她沒有激動,反而語氣中帶著多年經營累積的自信。「水果就像紅酒,200塊跟2000塊一定不一樣。你不可能拿200的酒賣2000,客人也不是傻子,他吃得出來。我們能在這裡做2、30年,就是因為品質有做到。」
她進一步透露,老闆之所以堅持,是因為他從路邊攤做起,一路靠品質累積口碑。「他很堅持,如果看到外觀醜、有瑕疵、狀況不好的,他寧願丟掉也不賣。他說做水果就是做信譽,不想砸自己的招牌。」
記者也向她轉述,有天母在地人曾買了6家水果行的芭樂回家盲測,結果他們家的脫穎而出。老闆娘聽了先是一愣,隨即露出害羞又帶點驕傲的笑容。「真的嗎?其實每個人喜好不同,但習慣吃好一點的客人,多少會知道差別在哪裡。」

▲民眾盲測,發現還是1顆200元的芭樂好吃。(圖/民眾提供)
《ETtoday新聞雲》記者也自掏腰包買了一袋芭樂,4顆460元。實際拿在手裡能感受到重量較重、外型飽滿、香氣明顯,確實與一般市場芭樂有所差異。
此次「3顆芭樂600元」在臉書社團掀起熱議,看似是在爭論水果價格,但折射出的,卻是高通膨時代下的民生壓力與逐漸被馴化的「高價容忍度」。也因此,總結一句話「不是價格問題,是我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