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青年積極備戰2026黨內初選,圖為陳冠安與李明璇掃市場。(圖/記者鄭佩玟攝)
記者鄭佩玟/台北報導
2026年九合一選舉戰火逐漸升溫,藍綠白各政黨紛紛展開縣市議員佈局與提名。國民黨組發會主委李哲華接受《ETtoday新聞雲》電訪時表示,基本上會延續過去兩屆議員提名模式,採「N+1」制度,在新人與青年「初選民調」加權總計也會延續朱立倫時代制度,直轄市議員青年加權「最高到100%」。
國民黨2022年九合一大選時,於黨內提名辦法中明定,35歲以下青年,民調結果得加權70%;36歲至40歲的登記參選者,民調結果得加權50%;另為鼓勵新人,若為首次參選,民調結果得再加權30%。如果參選人35歲以下又符合新人資格,最高可以加權至100%。
而所謂的「N+1」制度,是指在議員選區中,國民黨「現任議員席次數」(N)少於「擬應提席次數」時,現任議員全數保障提名,而「剩餘未提滿席次數」(+1),則由有意角逐新人去爭取。若在議員選區中,「現任議員席次數」與「擬應提席次數」相當或較多,代表沒有「+1」(剩餘未提滿席次數)空間,那所有現任議員必須與有意角逐新人一起初選。
針對2026縣市議員提名制度,李哲華說,「N+1」架構不會改變,制度可行就繼續用,至於新人與青年加權,一定會至少維持前主席朱立倫時代的基礎(加權最多100%版本),不會倒退,至於是否將加權再提高,則要再研究。記者詢問有無可能往上加?李哲華強調,國民黨會保障新人參政,但選舉講求實力原則,若讓新人過度加權,卻讓有戰鬥力的其他人無法出線,那也不盡公平,因此最多加權100%應該已經是上限了。
至於縣市議員提名藍白合作議題,李哲華說,國民黨「115年直轄市長記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名特別辦法」雖尚未訂出詳細條文,但大部分會參照2018年的地方選舉提名辦法,保留初選「新人民調加權」及「現任者優先」,組成「中央提名協調小組」審核提名名單,將先處理爭取連任的藍營縣市長人選、送到中常會議決後,再來處理非藍營執政縣市及議員選戰規劃。
台北市黨部主委戴錫欽則說,目前僅可確定至少會提名本屆當選席次數的31席,再力拚國民黨繼續在市議會單獨過半。各區市議員提名席次數,是否再新增新人參選空間?戴錫欽坦言,目前除現任席次較明確外,各區是否增額提名,還要再看各區情況,應確保一定會、也盡力把國民黨的席次極大化,不過不會自我膨脹。
國民黨新人擔憂推動藍白合恐影響提名席次,戴錫欽保守表示,不會犧牲國民黨市議員小雞權利,只是會很務實、有前提的看待藍白合作。
